保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
2007-03-13 00:34
来源:科学时报
自两年前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鄂凌湖、扎凌湖湿地被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处正式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以来,我国这一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原湿地之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青海的代表再次呼吁人们关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问题,代表们纷纷为保护好“中华水塔”建言。
据了解,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总投资75亿元,计划在6年内实施还草还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同年7月中旬,青海省水利部门即编制完成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修复381.9平方公里),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人大常委会农环委副主任公保尚说,党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三江源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但他指出,目前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生态仍然极其脆弱和敏感,原生长在那里的原始乔木林和灌木林多已消失,而残留下来的1870万亩灌木林地、疏林地、灌丛地,亟须全部纳入国家森林效益基金补偿范围。
2005年,在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曾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工程进行调研。调研后,代表们指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过程中以草定畜、退牧减畜、移民及后续产业难度大、科技支撑薄弱、项目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两年,退牧减畜、移民及后续产业发展的问题正在显现。
公保尚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曾就三江源的保护问题发起过讨论。他指出,三江源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了使长江的水变清、黄河不至于断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仅以曲麻莱县为例,禁采沙金后,农牧民人均收入减少了300元,实施退牧还草后,牲畜减少,牧民收入也减少,网围栏等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则高达数千万元。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县长马吉孝认为,要树立全流域意识,逐步形成河流中下游对上游源头的水源补偿机制。这对加强流域保护、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树立人们的节水意识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参加青海代表团的讨论时指出,从全国大局来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项目,一定要扎扎实实搞好,使这一项目能够调动青海500多万人民的积极性,真正使他们得到实惠。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