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星:彭桓武先生和他的法国学生
2007-03-07 11:56
来源:科学网
彭桓武先生是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研究立下不朽功绩的理论物理学大师,同时他也是我国物理学发展和物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挚友,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杰出创建者和组织者钱三强先生生前曾经评价他:“彭桓武默默作了很多的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带起了反应堆的理论研究,‘两弹’理论是学术领导,同时还培养出一批人,带出了一个学派,写起历史来,归功于他,不是夸大。” 他的学生,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同志曾这样论述他的学术造诣和对国家的贡献:“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著作都是走在最前列的创造性的工作,并解决了实践中提出的大量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转移和国家的需要,彭桓武教授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国理论物理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在科学发展上的成就,无不与彭桓武教授的努力密切相关。”
彭桓武先生不仅为国立功,而且为科学界立德,他以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全国的科学工作者树立了楷模。正如他的另一位学生和战友,也为国家战略武器研究立下大功的黄祖洽先生所说:“彭桓武先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多做贡献的实践,科学求真的态度,学术民主的方法,奖掖后进的用心、淡泊名利的胸怀、乐观旷达的性格和老当益壮的热情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努力去学习的。”
其实彭桓武先生不止是对中国的物理学发展作了杰出贡献。通过他指导的一位法国女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乃至欧洲二次大战后物理学的复兴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彭先生的影响也波及到了二战后的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1946年,正在薛定锷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从事场论研究的彭桓武先生,指导了从法国巴黎约里奥-居里领导的研究所派来的实习生Cecile Morette女士作介子产生计算,文章发表在1947年出版的《自然》杂志和《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报》上。1947年底彭桓武先生回国后,为国家立下大功,前已述及。大家不太知道的是,彭先生指导过的这位能干的Morette女士,也为法国科学发展立了大功。她在彭先生指导下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后,相继在丹麦和美国做博士后研究。为了恢复和提高受战争破坏大大落后了的法国物理学研究水平,她经过多方努力,于1951年创办了Les Houches暑期物理学校,至今一直持续。每年暑假,暑期学校的组织者选定若干重要领域,从世界范围邀请最有成就的物理学家为法国的青年学生系统讲课,从该领域的基础知识讲起,一直讲到研究的最前沿。Les Houches 暑期学校的持续举办,为战后法国物理学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多著名法国物理学家,包括获1991年、1992年、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P.G. de Gennes、G. Charpak和Claude Cohen-Tannoudji都曾高度赞扬过Les Houches学校对自己成长的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物理学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时,曾询问de Gennes法国物理发展有何秘诀,他的回答首先提到的就是Les Houches学校。获得1982年费尔兹奖的法国数学家Alain Connes称:“我的科学生涯是在Les Houches学校开始的。”对量子场论重整化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Freeman Dyson 2004年曾发表一篇文章 , 回忆他1954年夏天晚上住在牛棚,白天在粮仓里为Les Houches学校讲授“高等量子力学”的情景,文中高度评价了年轻的Cecile为复兴法国乃至欧洲物理艰辛创办Les Houches学校的努力,并深为当年法国和欧洲青年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所感动。Dyson写道:Les Houches 暑期学校“是由当时还仅仅是个年轻博士后的Cecile DeWitt 创立的,她公开表示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法国物理学的青春。Cécile 现在虽已不再具体管理这个学校,但她仍然非常活跃地协助其运行。1951年她创建这个学校的时候,法国的理论物理正处于衰落之中,各主要大学的学术岗位均被跟不上物理学发展的老人所垄断。Cécile用她自己募集来的一点点经费,在法国远离巴黎都市繁华的一个小角落里建起了这所学校。她买下一个被废弃了的农场,尽最大可能修得使之能够住人。之后,来自整个欧洲的学生们云集这所学校。那年夏天我教的那班学生是我一生所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各自国家的著名科学界领袖,其中最出色的一位就是G. Charpak .”。鉴于Les Houches学校对法国和欧洲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性,这所学校成为第一个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资助的科学机构。为表彰Cecile DeWitt-Morette教授为法国科学发展所作的这一特殊贡献,1981年法国政府专门给她颁发了国家功勋骑士勋章。
今年是彭桓武先生90寿辰之年,中国物理学会的刊物《物理》杂志2005年第5期编发了为彭先生祝寿专集,刊出了彭先生几代弟子为他祝寿的一组文章。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物理系教授的Cecile DeWitt-Morette女士作为彭先生的早年弟子,也为专集撰写了题为“彭桓武在都柏林”的祝寿文章。文中她以“彭的指导唤起了我对物理学的终生兴趣,我把我此后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全部归功于他” 这样的语言,表述了对彭桓武先生的真挚感谢。
Cecile教授感谢彭先生的这番话发自内心。1980-1986年笔者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习工作期间,与她结识。当得知我来自彭桓武领导的研究所时,她表现出了非比寻常的激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是彭教会了我物理”,并详细叙述了彭桓武先生如何把她从一个“连谐振子的二次量子化都不会”的法国姑娘训练成法国国家博士的经历。令人感动的是,她持续收集有关彭先生的一切报道,包括《人民日报》,足见彭先生的学问道德对她这位异国弟子影响之深。
今年元月28日,Cecile deWitt-Morette专程从得克萨斯的奥斯汀前来北京,在她的女儿陪同下拜访年届90岁的恩师。笔者有幸见证了83岁的学生和90岁的先生会面的全过程。我特别注意到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Cecile带来了她珍藏了近60年的都柏林时期的一组老照片送给彭先生,当两位老人看他们俩肩并肩地在都柏林大街上骑自行车那张照片时,脸上都露出了愉快的笑容,我突然觉得他们变得年轻多了,仿佛回到50多年前的青春年代。第二个细节是Cecile拿出一篇文章与彭先生讨论,原来是彭先生2004年11月刚发表的那篇“广义相对论与狄拉克大数假说的统一” ,她对彭先生文章评价很高,认为极有新意。看来,她一直在注视着自己老师的工作。第三个细节是谈到她创办Les Houches学校,她的女儿要把曾经给我看过的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掏出给彭先生看时,Cecile用手势制止了。我有些诧异,因为这有悖于我熟知的她的一贯作风。但我很快领悟到,这也许表明了学生对先生的由衷崇敬,Cecile显然认为彭桓武先生对自己祖国的贡献更为重大,不愿在恩师面前宣扬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彭桓武先生不仅在中国土地上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有为弟子,为国奉献。他早年培育的异国弟子,也在为她自己的祖国争光 。正是:彭公桃李满天下,各为祖国树功绩。两位爱国的物理学家师生近60年后的重逢的故事,令人感慨。记得彭先生十年前因见英才辈出而自感年轻, 特赋诗一首,诗中两句曰:“喜看代代英才出,八旬青年总奋图。” 今天看到自己的法国弟子通过Les Houches学校培育的英才遍及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想必会再抒“九旬青年仍奋图”之感吧!
谨以本文为彭桓武先生90华诞贺寿。
1946-1947年期间,彭桓武先生与实习生Cecile Morette在都柏林大街上,
旁观者右一为胡宁先生。
2005年元月28日彭桓武先生会见Cecile DeWitt-Morette教授。
注释
1转引自王霞,《自然之子》,解放军出版社 (1998)254页
2周光召 《彭桓武选集》序,《彭桓武选集》,中国学术出版社 (1985)1页
3黄祖洽,“祝贺彭桓武先生90华诞”,物理,34(2005)311-312页
4 C. Morette and H.W. Peng, Nature 160 (1947) 59-60
5 C. Morette and H.W. Peng, Proceedings of Royal Irish Academy, 51A (1947) 217-237
6全称为l'École d'Été de Physique Théorique of the University of Grenoble at Les Houche, Cecile从1951年至1972年任该学校校长。
7 Freeman Dyson, “One in a millio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51, No.5, March 25, 2004
8 Cecile Morette 婚后按西方风俗应改姓夫姓DeWitt,但她未从俗,仍留原姓在后,改姓DeWitt-Morette。
9 Georges Charpak(1924-)波兰出生的法国物理学家,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据2000年 Emily Mitchell发表在 Senior Women Web的一篇采访Cecile的文章统计,到2000 年为止共有24位参加过Les Houches 学校的学生和青年讲师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11 C. DeWitt-Morette, 物理,34 (2005)313页
12 H.W. Peng, Commun. Theor. Phys. 42 (2004) 703-706
13 C. DeWitt-Morette 教授至今仍保持法国国籍。
14彭桓武,《七律。香山归来见求是请柬感赋》(1995年9月12日)转引自王霞,《自然之子》,解放军出版社 (1998)255页。
相关阅读
Twenty-four participants who went to Les Houches as students or young lecturers afterward received Nobel Prizes.
Three recent French Nobel laureates--Pierre-Gilles de Gennes, Georges Charpak and Claude Cohen-Tannoudji--were students at Les Houches in the '50s and credit the school as a factor in their successful careers.
Alain Connes, a recipient of the Fields Medal--it's the equivalent of the Nobel Prize for mathematics--and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living mathematicians, has said that "my scientific life began at Les Houches." His most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are
(1) general classification and a structure theorem for factors of type III, obtained in his thesis
(2) classification of automorphisms of the hyperfinite factor, which served as a preparation for the next contribution
(3) classification of injective factors, and
(4)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algebras to foli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eometry in general.
(Above from Senior Women Web Interviews: Cécile DeWitt-Morette
by Emily Mitchell 2000 for SeniorWomenWeb)
1997Claude Cohen-Tannoudji mentioned in his biography:During the summer of 1955, I also spent two months at the famous Les Houches summer school in the Alps. This school has contributed large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physics in France. At that time, the school offered an intense training in modern physics with about six lectures a day, for two months, and the lecturers were J. Schwinger, N. Ramsey, G. Uhlenbeck, W. Pauli, A. Abragam, A. Messiah, C. Bloch... to mention a few.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文章写于2005年彭先生90寿辰)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