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千里 张楠

李志刚:建设和管理大科学装置要有大视野
2007-03-02 05:05
来源:科学时报
 
3月1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竣工验收,知悉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建设了多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记者访问了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李志刚。
 
《科学时报》:据本报记者所知,中科院注重对大科学装置应用与管理的战略研究,成立了由多位管理专家和科学家组成的中科院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组,该研究组继2004年底向国家有关部委递交了《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后,前不久,又有了《加强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管理工作的思考》的集体智慧结晶,请你谈谈这两个软课题成果的出发点。
 
李志刚:就拿今天刚通过国家验收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来说,它从最初的立项策划到今天的通过验收,前后有10年时间,建设时间也有5年,是中科院这么多年来在已建造成功和正在建造的大工程的一个缩影。大科学工程装置要经过长时间的方案谋划,到开工、建设一般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合肥建设成功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第一个通过验收的重大科学装置,其建设过程也充分反映了我院正在建设和正在运行的大科学装置的特点:投入比较大、耗时比较长。
 
由于大科学装置普遍存在的以上两个特点,怎样让大科学装置工程不超预算、不拖工期完成建设任务,这在国际上都是一个共性问题。为了加强对大科学装置工程的管理,中科院在完成了第一个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去年底又完成了第二个战略研究。希望能引进一些当代的科学管理方法来解决问题,看来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全有可能做到使大科学工程不超预算、不超工期。
 
大科学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原材料涨价、汇率变化等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有更新的技术产生,可能会提出新的科学需求,所以其建造的时间跨度越长,面临的不可预测困难越多。而且大科学装置的建造工程是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需要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涉及到多个部门、厂家、企业,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有重大影响。另外,这些大科学装置的研制及其建造,从事的是极具挑战性的科学前沿性工作,不像一般的土建工程可以按部就班,特别是那些自主创新的大科学工程,其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研发过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研发、不断优化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预算不准、工期不准。
 
所以,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想方设法把国际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引入、嫁接到我国大科学工程建设的管理之中,做到管理工作的创新。总而言之,中国必须建立自主的、全面的、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才能在特殊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大科学装置的发展不是一个局部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全面影响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社会各方面和政府都应该认真加以对待。
 
《科学时报》:温故方能知新,请你就此谈谈中科院大科学装置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李志刚:至今,中国科学院已有8个大科学装置在运行之中,包括用于高能物理、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的专用研究装置,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服务的同步辐射公共实验平台,以及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台、遥感飞机等公益基础设施。这些装置的成功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相关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战略高技术的研发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τ轻子和粲粒子产生域附近研究τ粲物理的大型实验装置,取得了以X1835新粒子的发现为代表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完成重大升级改造后,将继续保持τ粲物理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取得了以合成超重新核素为代表的重大成果,使我国跻身于国际重离子物理研究先进行列,扩建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将进一步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先进地位。HT-7托卡马克装置是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高温准稳态等离子体放电的装置,成为国际上稳态高参数等离子体两大实验平台之一,今日通过国家验收的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国际上第一个全超导装置,使我国在核聚变能的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得以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依托我国同步辐射装置或采用在其上发展的实验技术,取得了一些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菠菜捕光膜蛋白结构测定确定了第三种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膜蛋白结构。SARS病毒主蛋白酶结构测定有助于揭开SARS病毒的秘密。燃烧实验中首次发现一系列不完全氧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体——烯醇,对燃烧化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贵州瓮安前寒武纪具极叶结构的磷酸盐岩胚胎化石的研究结果,填补了达尔文生物演化链条中缺失的一环。我们的遥感卫星地面站的数据接收与分发量居世界前四位。遥感飞机已安全运行20年,累计飞行近6000小时,获得大量数据。它们提供的数据成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长短波授时系统作为国家时间基准,长期保持稳定、精确,为卫星发射、神舟载人航天飞行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重要授时保证。
 
同时,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利用和发展,中科院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队伍,包括许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不乏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和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专家。他们是我国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资源。
 
《科学时报》: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大科学装置发展及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李志刚:中科院在建成的大科学装置上的科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成果的原创性尚嫌不足。我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家及科技界对大科学装置的科技产出相应也抱有更大的期望。即将启动的大科学工程建设起点都很高,瞄准了国际一流水平,使这种期望更加强烈。
 
国家对大科学装置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投入,必须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产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与之相配的贡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高水平地完成每一个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提高装置的运行水平和开放共享水平,大力提高科技产出,不辜负国家及科技界的希望。
 
《科学时报》:建设和运行一个大科学装置,往往动辄就要花费几亿元的经费,国家和人民对大科学装置的期望值也很高,你能否谈谈中科院是如何加强对大科学装置的管理,提高其科研和公益服务产出的?
 
李志刚:尽管中科院依托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家、社会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这里既有研究经费和改进发展经费不足的因素,也有院、所管理方面的问题。今后,中科院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装置运行与利用的管理工作,克服过去宏观指导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一是要明确职责与分工,实行分类管理。大科学装置的运行管理应该对专用研究装置、公共平台装置、公益基础设施实行分类管理和评价。专用研究装置的运行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实验条件、开展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应对其进行国际评估。平台装置和公益类设施的运行目标是支撑众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应由专家和用户对其进行评价。
 
二是要优化运行资源配置。中科院对运行经费的需求逐年增大,经费管理的任务加重。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经费的同时,应加强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是要制定有利于稳定运行维护队伍的政策。高效、精干、稳定的运行队伍是实现装置高效运行与利用的基本保证。建议对这类人员的考核以技术水平、工作实绩、服务态度及质量等为标准,并明确规定这类人员必须把精力专注在本职工作上。对其中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工作人员应给予应有的待遇,而不应受职称的限制。上述考虑,在对拥有大科学装置的单位进行综合考核时,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考核应有所体现。
 
四是要做好运行与利用计划制定和预算编制,加强执行情况检查。运行与利用计划包括运行维护、科学研究或公益服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管理以及经费等方面。其中,科学研究或公益服务计划需经科技委员会或用户委员会评议。
 
五是要加强开放共享,充分发挥装置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技术优势和在科学研究交叉融合、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中的重要平台作用,推动跨所、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开放共享,中科院将继续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增加硬件投入,完善实验系统、网络和服务支撑系统;制定体现开放共享和用户参与的规定和政策;把开放共享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六是要建立定期评估制度,促进装置运行与利用水平的提高。评估结果也是中科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对装置的后续发展决策的依据。不同类型的装置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公共平台装置和公用基础设施组织专家和用户进行评估,专用装置采用国际评估。
 
七是要建立装置重大升级改造或退役机制。在装置全过程的管理中,应从宏观的高度把握装置后续发展问题,建议建立装置重大升级改造或退役的机制。在运行与利用的评估中,不仅对装置目前的状态进行评价,还应从更高的视角考察装置的科学价值、科学潜力和继续发展的能力。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是平稳支持,加大支持的力度,还是进行重大升级改造或使其退役。
 
《科学时报》:由你牵头的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悉心研究,有何对国家大科学装置管理的政策建议?
 
李志刚:我们的建议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国家要加强大科学装置的规划工作,在规划指导下,对预先研究项目进行支持。预先研究特别是具有重大创新性的装置的预先研究需要的经费较大,国家现有各种科技投入渠道难以对这种性质的研究给予所需要的投入。即使进行投入,由于缺乏对项目前景的明确认知,这种支持也难以连续持久。建议加强国家大科学装置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确定对规划项目预先研究投入主渠道及其管理部门。
 
二是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工程预算。我国已完成的大科学工程普遍存在预算不足的问题。我们从国家层面希望能解决下述问题:由于大科学工程的特点,在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时对投资的估算把握很准甚为困难,为此我们建议在工程前期管理规范中,较一般基本建设项目,加大“估算—概、预算”的允许调整范围,使最终确定的经费预算合理可行;较一般基本建设项目,大科学工程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更大,这一情况因装置的复杂程度、非标加工的多少,不同工程之间差别很大。我国大科学工程不可预见费目前是按一般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加以确定,通常偏低,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建议在工程前期,由专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同类型设施的建设经验,审查确定;做好前期研究试验经费的安排,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建议大科学工程研究试验费从批准项目建议书开始安排,最后计入工程总经费。
 
三是要完善后续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装置效益。目前,大科学装置的科研经费投入存在多种渠道,但渠道和运作机制都需要完善。国家主管科研计划的相关部门,应增强支持装置有效利用的意识,研究有效支持的办法。运行单位也需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使更多的管理者和用户,包括高技术产业界的用户了解情况、利用装置。
 
专用研究装置的科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应有相对稳定的支持。装置建成投入运行后,建议相应经费管理部门,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该装置的科研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由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各科研机构申请使用,而不是运行单位专用。多学科平台上大量用户课题则应由用户通过竞争获取经费支持。有关经费管理部门应将这类研究列入课题申请指南。
 
公益基础设施也应根据其特点,建立合理的公益服务投入机制。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的具有系统性、连续性或与其他数据具有互补意义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所需经费应通过稳定支持的方式获得。
 
这些装置中有一类科学研究性质是共同的,即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建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统一的大科学装置实验技术和方法研究专项经费,由各装置和用户申请使用。要建立改进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不断提升装置的产出能力。大科学装置建成后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科学效益。目前几乎没有这类经费的投入机制,需要建立。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