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晓东

科技期刊:借船出海问风波
2007-03-01 08:07
来源:科学时报
 

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窗口与创新水平的标志,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及科学共同体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的科技期刊在面临着国际化程度以及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等问题困扰的同时,一些国际性科技期刊近年来也纷纷进军中国,并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面对这种内外夹击的局面,国内众多的科技期刊也陆续走上了国际合作的道路。而我们是在合作中突围,还是在突围中合作? 

春节前夕,国内一份科技期刊与国际某著名出版集团达成了合作出版协议,而面对这份“不对等”的协议,该期刊的创始人、一位资深中科院院士表示,不走合作之路,很难使刊物走向世界,而与之合作,在感情上一时又难以接受。同时他也感叹,为什么国内就没有一家在世界上具有足够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而我们的科技期刊又何时才能做大做强?
 
马太效应 差距几何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圣经》中“马太福音”里的一段故事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谈到国内的科技期刊出版现状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用“马太效应”来解释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何以有那么大的差距。
 
武夷山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已走过了很长的历史,其地位已经奠定,例如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等科技期刊,能吸引到世界各国的优质稿源,而对于任何一家杂志来说,稿源都是第一位重要的,优秀的稿件无疑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随之而来的就是发行量的提高与广告收入的增加,这样就可以使刊物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而对于国内的科技期刊来说,首先,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从1949年才开始,而科技期刊的发展又要滞后一些,并且国内科技期刊的大发展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历史更短,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在语言问题上,任何非英语国家的科技期刊都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仅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它们的科技期刊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不利因素。
 
其次,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与市场的发育程度也密切相关。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同样也用计划经济模式办刊。入世之后,面对国际出版产业觊觎中国市场的咄咄逼人之势,国内很多科技期刊往往仍旧是单打独斗,其竞争对手却是国外庞大的出版集团,我们在期刊经营和出版发行方面非常缺少经验,这也进一步拉大了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必须指出,现在的办刊审批制显然是计划经济管理方式的“遗产”。
 
第三,是历史上其他多种因素形成的差距。例如,长期以来,国内对科技文献情报工作(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是广义的科技文献情报工作的组成部分)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历史形成的这种局面还没有真正扭转。在发达国家,普遍是由科学家来办刊,例如科学计量学这门学科中最重要的期刊《科学计量学》的主编就是匈牙利科学院非常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布劳温,而国内在多数情况下则是编辑人员办刊,这样在选题和把握刊物的学术方向上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武夷山认为,国内的科技期刊在面对这些差距时,虽然寻求国际合作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应当说是可取和值得探索的一条道路,就像在技术领域一样,也总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开始,最后才能自主创新。但在合作的开始阶段,也应当进行周密的设计与成熟的思考,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与国际接轨而接轨,不能放弃自己的根本利益。
 
借助平台 收获理念
 
成立于2005年6月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是国内科技类规模最大的出版集团,其核心单位科学出版社也是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社,它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和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知名的出版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据科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副总编辑、期刊出版中心主任肖宏介绍,科学出版社目前出版的科技期刊有208种,其中中文期刊173种,英文期刊35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非常重视走向国际,而它们的英文类期刊也是国际合作的主要项目。2005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分别与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签订了整体战略伙伴的合作意向书,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在内的31种英文期刊目前都已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而这些合作的主要模式是由科学出版社负责期刊的组稿、印刷制作以及国内的发行,外方则主要负责海外发行,同时科学出版社也强调期刊的权益,例如所有权和著作权等还归属自身。肖宏指出,这种合作模式给期刊带来的益处是海外发行的增长,另外,为了让编辑人员了解国际科技期刊的运作,科学出版集团还分别与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共同举办了编辑培训班,从系统到技术等专题培训,包括《细胞》杂志的主编等国际一流专家的传授讲解,都使国内的编辑部人员受益匪浅。
 
对于国内科技期刊通过国际合作而取得的主要收获,肖宏表示,过去很多年,整个中国的出版体系都没有建立起较好的出版平台,而像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和施普林格的SpringerLink都是先后投入数亿美元打造的大型电子化内容资源平台,这种平台不仅全球适用,而且在平台中阅读全文及各种链接都没有问题。现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购买了这个平台,在校园和研究所中都可以直接上网阅读全文,这样对于提高我们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具有了直接的影响力。《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2006年第一个年度在平台上的国际点击下载量就超过了15000次,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月增加,从最初的每月三四百次到一两千次,而在此之前,两刊虽然在国内自己的网站上免费开放,但由于是中文网站,则基本上没有来自国际的点击下载量,国内阅读量也不是很大。因此,通过国际平台对国内的科技期刊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另一个收获是来自于培训。肖宏介绍说,爱思唯尔的一本培训资料有砖头那么厚,涉及到期刊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提高办刊质量、如何提高影响因子、如何组稿等管理和具体的技术运作等方面的一流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给国内科技期刊的运作无疑带来很大提高。
 
呼吁“抱团” 做大做强
 
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规模虽然已近5000份,但整体状态比较分散,大多数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很低,在国际上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处于内外夹击之中的科技期刊如何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如何做大做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肖宏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结果肯定是利大于弊的。毕竟在国际的科学共同体中,所关注的是有影响的科技期刊,要想得到国际上的注意,至少要在国际上主流的平台中有所展现。因此,在合作的初期,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不对等”的协议。
 
肖宏指出,就目前来看,国内的科技期刊与国际相比,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等”。因为国内的期刊大多是双月刊或季刊,尤其很多英文期刊都是季刊,一年也就发表五六十篇论文,而比较国际上的大刊来看,例如《美国化学会杂志》是周刊,一年发表论文3381篇,综述110篇,总页码18333页,影响因子7.4;《科学》一年发表论文775篇,综述52篇,其他文章1765篇,总页码8000多页。而国内影响因子最高的《细胞研究》月刊,一年也就发表100余篇论文,总页码900多页;包括我们的《科学通报》半月刊,一年468篇文章,总页码也才2940页。相比之下,国际知名期刊不仅影响因子高,而且数量也很大,国际上公认的优秀科技期刊不仅平均水平高,发表周期也很快,同时也没有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而刻意减少或控制论文数量,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发表论文的空间,因此它们在规模和容量上都是一流的。
 
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窗口与创新水平的标志,目前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科技水平较低、科技评估政策的导向问题和办刊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肖宏认为,要使国内科技期刊做大做强,首先应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和办刊者都重视编辑工作而忽视了出版发行,因而造成出版的规模和能力过低。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仅有编辑部的两三名工作人员,往往忙于应付编辑工作,而根本无暇顾及市场推广、发行宣传或技术、广告等方面的出版工作。此外,由于出版概念的欠缺,国内500多家出版社真正能够整合起一两百家科技期刊的出版社也仅一两家,大多数出版社都不重视科技期刊出版,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的出版平台,国内的科技期刊才纷纷被列强瓜分。因此,在发展科技和解决科研评估问题的同时,我们更要形成出版规模,要真正有专门的力量去从事面向国内外的宣传推广。在此,国内一流的出版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肖宏最后表示,目前科学出版社正在打造投资3000余万元的内容资源平台,同时也在努力宣传推广,希望国内的科技期刊能够改变以往的分散局面,建立联合起来做大做强的理念。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