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国际极地年”3月1日正式启动
2007-02-26 16:37
来源:科学网
 
科学网综合报道    3月1日,被科考界称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奥林匹克”盛会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 (IPY),即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将正式启动。
 
这项耗资约30亿美元、涉及六大洲60多个国家、由5万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年度活动,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参与的又一次大规模极地科考活动。
 
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计划的一部分,我国极地科考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争取在南极内陆建立我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IPY2007-2008活动的目标
 
IPY2007-2008正式的观测起止日期是2007年3月1日至2009年3月1日。主要集中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但是鼓励在与极地研究有关的其它任何地区开展观测和研究。最基本的思路是对地球极地地区开展国际协调一致和跨学科的强化观测和科学研究。试图开发新的技术和设备,在极地知识和认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这次活动,将建立起新的或强化的观测系统、基础设施和设备、数值地球模拟器、研究网络以及可自由获取的资料和信息。主要目标还包括促进年轻一代极地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极区居民、学生、公众以及决策者的广泛参与。
 
IPY2007-2008活动的主题
 
极地环境状况:确定当前极地地区的环境状况;
 
变化:认识、量化极地地区过去和当前自然环境和社会变化,提高对未来变化的预估水平;
 
全球关联:推动对极地与地球其它地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联及其控制过程的认识;
 
新的前沿:调查极地科学的最新前沿进展;
 
优势:利用极地特有的优势地位,开展和加强从地球内部到太阳甚至宇宙的观测;
 
人文:调查极地附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及其对全球文化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
 
IPY2007-2008的组织和实施框架
 
牵头国际组织:ICSU和WMO是IPY2007-2008的牵头组织。目前其它的合作伙伴包括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ICSU和WMO各自内设了IPY协调机构,分别是ICSU IPY规划组(PG)和WMO IPY跨委员会任务组(ITG)。秦大河院士担任ITG的主席。
 
联合委员会(JC):如前所述,WMO和ICSU成立了IPY联合委员会,负责IPY的科学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并与有关组织和IPY国家委员会密切合作;同时设立了IPY国际项目办公室(位于英国剑桥),承担JC秘书处的工作。JC将下设三个分委员会,分别是综合观测委员会、教育、宣传和交流委员会、资料管理和政策委员会。JC至少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开放咨询论坛:主要为IPY规划和实施提供一咨询平台,以便各利益相关方与JC就IPY的开展沟通信息。该论坛与会者多为IPY国家委员会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目的是推动IPY的规划与实施。
 
IPY2007-2008的资金问题
 
支持IPY2007-2008活动的经费将主要由研究者向国内的资金机制以及区域和国际组织来申请。因此提交的项目建议基本都是被批准或正在报批的项目。
 
IPY2007-2008的两大特点
 
一是关注气候变化与两极的关系;二是在研究中加入人的因素。
 
背景链接
 
国际极地年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882年至今仅组织了3次,分别于1882至1883年、1932至1933年和1957至1958年举行。在1957年至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极地科学研究,直接促成了《南极条约》的诞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参加前3次国际极地年。
 
更多阅读
 
用镜头关注极地气象
 
NSF官方网站报道(英文)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