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揭晓
2007-02-16 14:40
来源:科学网
2月15日,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的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入选的10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X1835;科学家找到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演化的有力证据;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确定出果蝇识别和记忆图形重心高度和轮廓取向的脑区;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研究发现神经元---胶质细胞间的突触具有长时程可塑性;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物理放电实验等。
上述10项入选成果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等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被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和《自然》认为该研究奠定了成熟森林作为新的碳汇的理论基础。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首次物理放电实验,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称中国创造了聚变研究的历史。南京大学与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精确地测定的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和运动速度,开创了天文学中三角视差测量银河系内遥远天体距离的新纪元等。
据悉,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涌现出大批成果,在农业、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材料、信息和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2005年开始,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共同组织主办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特此开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第二条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的评选活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
第二章 评选标准
第四条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应在评选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内取得或公开发表。
第五条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应是以我国科研单位为主完成的基础研究成果。
第六条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应具有新闻性、原创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闻性是指研究进展在本年度媒体上首次报道,原创性是指研究进展取得的新规律、新发现或新方法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
第三章 评选程序
第七条 推荐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候选新闻由基础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会推荐。
第八条 初选 根据推荐新闻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组织专家遴选出30项候选新闻进入复选。
第九条 复选 通过函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30项候选新闻进行无记名投票,得票数位居前10位的候选新闻,被确定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第十条 公布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联合发布。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12月1日起试行,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