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武

意识教育:最低的成本与最长的回报
2007-02-07 08:32
来源:科学时报
 

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向公众分发环保小资料本报记者 王莉萍/摄
 
宋国君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系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从事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等方面研究。刘德寰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也是《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的调查专家和执笔人。近日,记者对两位专家进行了专访,请他们对“民生指数2006”进行解读。
 
环境教育是成本最低的环保措施
 
“民生指数2006”显示,2006年,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热点话题之一。在10个热点问题中,环保与医疗和教育问题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关注人数超过40%。比2002、2003、2004、2005年有了大幅度攀升,环境问题再度升温,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科学时报》:环境问题为什么会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公众关注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宋国君:环境问题之所以会成为热点问题,第一是因为环境问题确实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废弃物、水污染及饮用水问题、食品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增多,这些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知识教育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知识不断增多,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意识、舒适要求、景观要求,都促使公众关注环境问题。
 
《科学时报》:一方面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另一方面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很少,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宋国君: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很高,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但是当发生环境事件的时候,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并不能给公众充分的知情权,也没有相应的机制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今后,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顺畅政府部门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是公众参与环保的第一步。
 
刘德寰: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很高,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兴起健康思潮,人们的环保行为也随之跟进。在中国,这些年随着环保宣传的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但就目前的生活水平看,人们主要还在为生计谋,参与环保的现实行为相对就少了。相信今后人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
 
《科学时报》: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需要政府怎样去引导?
 
宋国君:过去我们一直是计划经济,因此考虑问题都是计划的思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经济方面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但目前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保留较多的计划模式。在这种形势下,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应该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公民环境意识的引导做得不够,今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支持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
 
我认为针对环境问题的手段可分为三种:命令控制、经济刺激、劝说鼓励。受国力限制,命令控制受到相关政府部门执法能力的制约,经济刺激手段的施行也有一定难度。目前我国环保部门与林业、国土部门相比,权力很小,执法能力很弱,这种情况下,鼓励劝说是比较可取的形式。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措施。而且,环境教育是成本最低的环保措施。
 
目前,环保方面的投入大多投向了工程。工程是必要的,但一项工程的影响力毕竟有限,而在环境意识教育方面的投入,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如果能影响到一个人,则可影响其一生。
 
刘德寰:公众的环保意识跟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书本的教育,也包括社会的、公众的自身教育。如果中国的代际之间能够有传承式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那么环保问题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了,但是很多人会忽视平时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实际上就变成了大的社会问题。
 
在环境教育中,应加强对社会中间层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参加环保活动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学生,这两类人相对有比较空闲的时间,但仅仅是这些人参加环保活动还不够,还应该动员社会中间层的参与。
 
目前在我国企业界,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参与环保活动,总想与营销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会阻碍环保向纯公益方向发展。在国外,政府对投身环保的企业有返税等政策,这是很好的一项措施。鼓励企业致力于环保,可以减轻政府部门在环保事业上的压力,是对政府开展环保事业的补充。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谈到社会责任时,制度的保障非常重要。在美国,冬天人人都会参与扫雪,这是因为美国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如果有人因为道路积雪原因在某人门口摔跤,那么路人的医疗费用由户主支付。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政策措施。
 
环境问题背后是经济发展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分析结论认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总量的3.05%。
 
《科学时报》:环境问题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
 
宋国君: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紧缺、水质差、土壤质量下降、空气质量差,都在直接影响经济生产,使经济效益大大降低。环境问题的间接影响体现在:水质不好、空气质量差,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导致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下降,社会生产的成本也就相应地提高。
 
长远影响就更多了,生物多样性消失,子孙后代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没有了。一些资源现在没有用,是根据我们现有的知识、技术来衡量的,但今后的价值我们不清楚。现在理想的做法,就是把一些重要的地区、典型的地区保护起来、保存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时报》: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多严重?
 
宋国君:过去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了世界上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环境问题,今后会更加突出,政府部门应该更加重视。一些地方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是片面的。在历史上,山西是个好地方,可是现在山西一些地方,野蛮开发到处都是,简直是无法形容了。我在山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走过,总在想这还是自己的家园吗?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机会!
 
《科学时报》:环境问题严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宋国君:目前我们所处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等资源的消耗,这个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目前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现在一些技术,已经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生产模式。比如说太阳能的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等。中国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应该增加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投入加以应对。
 
可以说,环境问题,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立法、提倡环境友好、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核算,我认为凡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都是很好的事。这些概念都能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都注意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但是所有的概念,都不能流于表面化,应该坚持下去,努力实施。
 
刘德寰: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但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决不是孤立的和对立的。如果不考虑环境等因素,经济发展不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环保投入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时,需要企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意识。
 
我认为,如果在一个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环保问题,环保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应该成为考核、评价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环保部门确实该管而没管,进而形成一些问题,就需要对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严格的惩处,因为这相当于渎职。
 
赋予环保部门更多行政权利
 
“民生指数2006”显示: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其中认为“很重视”的为18%,认为“比较重视”的为43%,认为“不重视”的仅有4%。
 
对环境部门在工程或工业项目开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做法,70%的公众投出了赞成票。对环境部门由于环境污染而对项目“关停并转”这一做法,也有70%的公众投出了赞成票。
 
《科学时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环境执政能力如何?
 
宋国君:我觉得极弱。国家环保总局到现在,我觉得只赋予它一项命令控制手段,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可是“环评”与“土地许可证”之类相比,其强制力是很弱的。
 
环保部门发起的“环评”、“关停并转”、“区域限批”等,不能说没有作用,环保部门也开始有所“作为”。可是你想,土地政策中这么严厉的措施,结果还有违法问题。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不能像土地政策这样,赋予行政主管部门更多的权利呢?
 
命令控制手段,在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是很有效的。中国目前针对众多的环境违法问题,应该采取一些严厉的命令控制措施。鼓励劝说措施是一种基本的措施,但在紧迫、严重的环境事件中,它又只是辅助性的措施。
 
刘德寰:随着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政府也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所谓“环评风暴”是这项工作当中一个重要的手段。由于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相信“环评风暴”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会一了了之,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当代与后代人的长期的事情。
 
但是环保工作不能什么都指望政府,而是说政府在环境改善和环保问题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实际上,环境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所能完全负责的,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与环保意识,尤其是对于企业组织更应该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环境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政府在这其中,可以起到一个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替代不了的。
 
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环境问题是个新思路
 
“环保民生指数2006”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7个地区、28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受访对象是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当地常住成年居民,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常住居民,也包括地级市、县级市以及一些普通的县城的常住居民,还有居住在乡镇和农村的农村常住成年居民。抽样方式主要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
 
《科学时报》: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科学吗?
 
宋国君:让环境问题和受环境影响的公众直接对话,直接了解百姓对环境问题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一直以来,我国对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目前对环境领域的问题,多数的决策都要求有科学的依据,已经走上了“唯科学”的偏路。可是“科学的依据”有时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目前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设立很密集的监测点,甚至由于经费的问题我们并不能进行连续监测,虽然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但这样获得的监测数据并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虽然这次民生指数调查还存在样本量比较、抽样规范、覆盖地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种方法用到环境领域,无疑是一种新思路。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