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钟茂初 赞 +1
主要成因:
1.名学衰落与逻辑工具匮乏
先秦名家(惠施、公孙龙)曾探索逻辑问题(如“白马非马”),但战国后名学被视为“诡辩”而边缘化。古代中国未形成系统的形式逻辑传统,缺乏概念界定、矛盾律等工具,导致论证依赖经验类比。
2.实用理性压倒纯粹思辨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如治国、修身),轻视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逻辑推理若无关伦理或政治,即被视为“无用之辩”。
3.百家争鸣被独尊儒术扼杀
春秋战国时期(如稷下学宫)曾出现逻辑辩论高峰(墨家提出“三表法”,荀子发展“推类”理论)。但秦汉大一统后,思想专制与儒学独尊扼杀了多元争鸣,逻辑思辨沦为边缘技艺。
4.文以载道:文学对哲学的吞并
唐宋古文运动标举“文以明道”,将文章视为道德教化的载体。实则以排比气势、道德激情替代逻辑推导,形成“以文代论”的传统。
2025-07-04 06:51
全部回复4 条回复
hidden
曾杰 赞 +1
经世致用,恰恰是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美国镀金时代的共同起点。
从宋朝之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 - 及欧洲近代科学起点,
明朝之后是日本江户时代 - 及欧洲工艺美术起点,
实际上,李约瑟难题的第一问与第二问,恰恰构成一个承前启后的接续发展过程。
07-04 10:16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曾杰:1893年,世界著名数学家费利克斯·克莱因出席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归国后,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使哥廷根大学的自然科学突破了"纯科学与各种实际运用之间的界线",适应了这个"科学与工业化时代"的真正需要。
……摘录,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https://mp.weixin.qq.com/s/Zg3pAyYQ9mqFeOrB6MV4VA
简单地说:
中国传统偏重技术与实践,欧洲传统偏重理论与思辨,科学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12-1491956.html - 恰恰是两者的结合,
并且,就如韦伯观点的理性祛魅,也是神灵观转换到人文观的过程。
07-04 10:26
hidden
刘进平 赞 +1
  
07-04 11:47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曾杰:另外,
道-儒家是周朝奠基,
秦朝是坑儒,汉朝是民族融合和儒家立国,
隋唐之后,则是形成儒释道三分立,
墨家https://mp.weixin.qq.com/s/jDSX6XBbeNikQFF9PmMJGg,消失的是其军事组织,工匠传统则是一直延续了下来。
07-05 12:47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