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王涛 赞 +1
微波吸收的理论,有膜和材料两种,刘跃老师坚持的是膜么?那么这个膜,不也是材料的膜么?如果微波吸收是这样的,那么常见光的吸收呢?是什么情况?
2025-03-02 09:02
全部回复11 条回复
hidden
刘跃 赞 +1
微波吸收材料研究都是用反射损失RL来表征微波吸收,但是学界说RL表征的是材料的性质,以这个认知为基础建立了微波吸收现行主流理论,认为RL表征的吸收峰是材料的共振吸收。
但是RL是膜的性质,以RL来表征材料所建立的理论肯定不会正确。
微波吸收研究是实验测定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然后用RL的公式计算微波吸收。
RL的公式是电磁理论中的传输线理论推导出来的,采用的推导方法用的是波叠加原理。
所以微波吸收峰是波叠加的结果,只要将相关光束的相位算出来就可以证明,没有例外,计算并不难,大学本科生就应该会,但是主流材料专家大多数都不会算。
如果RL表征的吸收峰是材料的共振吸收,膜变厚,吸收峰位置应该不变,只是吸收峰的强度增加。然而,实验数据都是吸收峰因为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吸收峰为一毫无例外符合波叠加原理。
薄膜是膜的性质。很厚的膜,膜的性质就趋近于材料的性质。但是无论膜是厚的还是薄的,都能用微波吸收的波动力学新理论准确无误地说明。现行主流理论没有这个能力。
哪个理论对,哪个理论不对,完全是形而上学的、板上钉钉的,一点辩证法都不需要。
03-02 10:39
hidden
刘跃 赞 +1
坚持错误的这些材料主流研究者包括是学物理的、甚至是微波工程的专家。
学术权威的这种水平说明不只是中国的教育在滑坡,国际现代教育都在滑坡。
学术权威的这种水平是以学徒式研究生现代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
所以现代学术权威的理论水平极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36335451
现代学界,只看期刊文章不读专著、只做实验不学理论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0448268
千万不要高估科学家的素质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92236295
03-02 12:48
hidden
王涛 赞 +1
回复@刘跃:如果微波吸收是这样,那么常见光,和X射线呢?
03-02 14:39
hidden
王涛 赞 +1
回复@刘跃:这个膜,是这个材料的表面么?
03-02 14:40
hidden
刘跃 赞 +1
回复@王涛:材料是材料,膜是膜,混淆了两者的关系就会出问题。
一块材料的性质可以不是材料的性质。
因为一块材料有前后两个界面,因此一块材料可以用RL表征。但是RL不是材料的性质, RL是膜的性质。所以一块材料的性质可以不是材料的性质,而是膜的性质。
像介电常数、磁导率这种物理量是材料的性质。这些性质的特点是与膜(材料)的厚度无关
材料的微波吸收与膜的微波吸收根本不同。尽管膜是材料做的,但是膜是器件,不是材料。下面这篇文章非常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
https://doi.org/10.1016/j.jmmm.2024.171850
如果用材料做的器件的性质与材料是一回事,那还做器件干什么?
只有微波吸收中用反射损失RL表征微波吸收,RL是膜的性质,不是材料的性质。
03-02 16:16
hidden
王涛 赞 +1
回复@刘跃:可能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差别太大,刘老师说的话,我确实无法理解,我没有明白这个膜究竟是什么。不过我确实有些好奇,等我有功夫的时候,看看刘老师说的究竟是什么。
03-02 20:23
hidden
王涛 赞 +1
回复@刘跃:膜为什么会有厚度?
03-02 20:24
hidden
王涛 赞 +1
回复@刘跃:膜是器件我能理解,然后用材料做出来一个膜?别人研究微波吸收,没有这个膜,您的有这个膜?
03-02 20:26
hidden
刘跃 赞 +1
回复@王涛:RL就是用膜得到的,或用一块材料(膜)得到的。这个性质是膜的性质,材料主流研究者误以为它是材料的性质。
03-03 01:16
hidden
刘跃 赞 +1
回复@王涛:膜是材料前后有两个平行的界面,当然就有厚度。
03-03 01:18
hidden
刘跃 赞 +1
回复@王涛:“这个膜,是这个材料的表面么?”
材料表面的东西是界面,不是膜。
界面没有厚度,界面的性质不同于膜的性质。
但是界面的性质也不同于材料的性质。
膜和界面都可以看成器件。
界面可以看作厚度为零的膜。
03-03 22:57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