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檀成龙 赞 +1
      
2023-02-15 16:00
全部回复2 条回复
hidden
杨正瓴 赞 +1
美国学者:同行评议失败已成定局,应全盘抛弃!
原创 2023-02-15 13:00·知社学术圈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024054026746322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相反,科学家们心照不宣地同意同行评议没有给出新的东西,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Sydney Brenner 所说的:我不相信同行评议,因为我认为这是非常扭曲的,这只是回归到平均水平。我认为同行评议正在阻碍科学。事实上,我认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完全腐败的系统。
  
    巨大的投入似乎应该产生巨大的成效,但事实并非如此。科研生产率几十年来一直是持平甚至下降,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带来的回报越来越低,同行评议也没有能够改变这一趋势。(参考:Nature:颠覆性大滑坡,科研还能有实质创新吗?)太多经过同行评议而发表的论文,其结果无法复现,甚至其中大部分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学家们评价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医学和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时,他们会说同行评议前的发现与同行评议后的发现一样好,甚至更好。
02-15 17:02
hidden
杨正瓴 赞 +1
Nature:颠覆性大滑坡,科研还能有实质创新吗?
原创 2023-01-09 12:38·知社学术圈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6507009234403898/?&source=m_redirect
  
    总体来看,CD指数在上世纪下半叶下降得比较快,而在2000年后趋于稳定。平均CD指数的整体下滑,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论文和专利更多地集中于深化既往研究,而非开拓新的领域。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颠覆型研究占比的下降,是因为科技发展过程中,那些易于被发现的研究、易于完成的成就,大多已被前人完成。这就是所谓的“唾手可得的果实”理论。但Park不赞同这个看法,他表示,各研究领域的起步、兴盛时间有先有后,但他们在各领域观察到的平均CD指数下滑趋势,却是较为同步的。这说明CD指数的下滑是另有原因。
  
  
    Park等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中颠覆性下降的问题。对于颠覆性的下降原因,人们有三个主要的解释方向:
    1、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
    2、科研模式与科技评价问题。有观点认为,现行的科研模式尤其是学术出版模式及其配套的科技评价体系束缚了颠覆型研究的发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 的科学社会学专家Jerome Lamy表示,“过专业化” (ultra-specialization) 实际上带来了过度的论文发表压力。 他批评学术界为了增加学术出版物数量而强行拆分研究为多篇论文,他认为这将令研究变为“一潭死水”。高论文出版量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整个学术界都追求论文数量。这无疑会对研究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还有人指出,现有的以单、双盲为主流的同行评议体系也不利于颠覆型研究的发表。
    3、科学家的职业环境问题。这一问题与科研模式问题关系密切。有观点认为,做出颠覆型研究、甚至推动科技变革的杰出科学家往往较少为职业和利益所束缚。他们具有更多的自主性。比如在时间支配上就是如此。而现行的科研体制已经高度成熟并“产业化”,科学家陷入了繁忙的“职业陷阱”,在所谓的职业发展道路上疲于奔命。反而缺少了重大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自由时间。
02-15 17:09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