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曾杰 赞 +1
诺奖颁发一般是二十年前左右的original发现或发明,
当时跟进的可以成为欧美院士,已经获得诺奖之后跟进的就太晚了。
2021-12-05 11:11
全部回复12 条回复
hidden
曾杰 赞 +1
参见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14912.html(评论1),比如,2018年医学诺奖是颁发给1992年-1996年免疫机制发现,2018年盖伦奖颁发给Car-T治疗,前者是科学不同于后者是工程。
12-05 11:22
hidden
冯兆东 赞 +1
曾老师好。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轰轰烈烈可分为三种:(1)一项成果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最终被认可(诺奖基本是属于此类);(2)对劳动模范的奖励(基本上是基于一个领袖学者和他的团队的简历的厚度,还没有经受”时间的检验“呢。我认为:国内的不少奖属于此类);(3)一锤定音地解决了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成果(成果的重大性和立即被认可性决定了这类成果不需要”时间的检验“。还想有不少这样的成果,但我好像不能马上举出例子)。
12-05 11:22
hidden
冯兆东 赞 +1
要不,您(曾杰老师)将过去100多年的重要发现的”发现方式“一一地摆出来?看看:是组织能力重要?还是”静心钻研“重要?
12-07 08:05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比较复杂,基本上是教育模式加体制设计决定。
12-07 09:35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以及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14226.html(评论1)比较俄、中、美、日、印的文化差异。
12-07 09:58
hidden
冯兆东 赞 +1
曾老师好。我还是认为我们的”政治运动式“和”过于迷信权力“的科学文化是不利于科学的创新式发展的(即便有所发展,也只能是技术层面的)。我还是希望桑:您(曾杰老师)将过去100多年的重要发现的”发现方式“一一地摆出来?看看:是组织能力重要?还是”静心钻研“重要?
12-07 11:26
hidden
冯兆东 赞 1 +1
我总觉得:给那些“天才型”的和”痴迷型“的学者一个不受干扰和能顺利成长的机会和条件,中国才可能出大家,真正的大家。
12-07 11:29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谁也没法预测天才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8798.html(评论3),只能是体制设计。
12-07 11:56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 见在这里的评论9---
12-07 12:03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即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97883.html(评论1)的链接有关《正义论》视频和3楼的链接有关外溢效应 - 对创造和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
12-07 12:08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比如,上个世纪100年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kq4y1R7Hv/的发明创造为何那么多?核心机制就是智力劳动与基金和资本的投入科技研发的成果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回报。
12-07 12:14
hidden
曾杰 赞 +1
回复@冯兆东:以及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284574.html(评论4)第一个吃螃蟹与最后一张饼的区别。
12-07 12:38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