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刘钢 赞 +1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曾请教过您,莱布尼茨主谓逻辑为什么到弗雷格和罗素那里就成了谓词逻辑了。我好想还问过,莱布尼茨的那个“主”谓逻辑的“主”被如何处理掉的。处理掉了“主”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保留那个“主”,是否就不会有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和莱布尼茨无法分家,逻辑主义始于莱布尼茨。我曾读过罗素的1900年写的那边批评莱布尼茨的书。总觉得罗素有“六经注我”的意思。
2020-07-11 19:53
全部回复6 条回复
hidden
赛义甫 赞 +1
谢谢您的回复。我想您所说的所谓「莱布尼茨的主谓词逻辑」大概是是指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term logic)。莱布尼茨本人本人并未形成系统的逻辑理论,相反,他非常推崇亚氏逻辑,并希望将亚氏逻辑并入后来被称之「普遍语言」的计划中。因此,莱布尼茨对逻辑学的贡献,并不是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 逻辑学应当是一种语言,人工语言,利用它来描述科学理论,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歧义无矛盾。将莱布尼茨理念第一次付诸实施的是布尔,第一次以代数的形式表示亚氏逻辑 —— 满篇的类数学公式,但内容仍然是亚氏逻辑的推理范式,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自然语言 (拉丁语) 并非是表达逻辑思想的唯一手段。而弗雷格则是真正实践了了莱布尼茨的理念 —— 用一种严格、精确、可以直接表达思想的公式语言来表达科学理论,弗雷格的实践是企图用这种人工语言表达算术命题。不过弗雷格用的不是代数符号,而是自创的类似现代电路图的由点、线构成的特殊符号。
总之,从莱布尼茨到弗雷格的传承,并不是技术路线的传承,而是后者将前者未实现的理念付诸实践。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引发,是由贝克莱的那篇批判微积分的重磅论文引起。这个话题就太长了,只能容后讨论。
07-11 21:12
hidden
赛义甫 赞 +1
如果您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好奇而是严肃认真的兴趣,且具有英语阅读能力,这里推荐一本书
《The Rise of Modern Logic: from Leibniz to Frege》
其豆瓣链接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648608/
07-11 21:22
hidden
刘钢 赞 +1
回复@赛义甫:谢谢您推荐的两位逻辑学大咖的著作。我不仅仅是好奇,而且还做出了一点儿小的工作,用格论的方法证明邵雍的先天易图与布尔代数同构。另外,顺便指出,贝克来引发的是第二次数学危机。
07-11 21:51
hidden
赛义甫 赞 +1
回复@刘钢:我不太懂易图之类的东西,不过您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么说明您对代数结构的理解已经是很高了,超出了传统的数与形的概念。关于数学危机的次数,是我错了,应当是第二次。不过,在我看来,贝克莱对数学缺陷的理解远远高于后来的所谓「罗素悖论」等集合论引发的所谓「第三次数学危机」—— 是他首次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安全性问题,后来的集合论引发的危机,在我看来实质上是第二次危机的延续,直到今天。
07-11 22:13
hidden
刘钢 赞 +1
回复@赛义甫:我在武汉数学物理所工作了20年的样子,又在社科院哲学所干到退休。我对易图和布尔代数的兴趣更落脚在哲学,而非数学上。别人往前跑,而我则往后跑。最后发现,往后跑的还成了第一。
07-11 22:24
hidden
赛义甫 赞 +1
回复@刘钢:希望您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在哲学方面 —— 代数结构 - 数学结构 - 结构 其实就是哲学,只是这种哲学不是用自然语言表述,而是用符号、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我们称之为「数学」的语言表述。
07-11 22:43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