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黄荣彬 赞 +1
中药现代化,这是一个非真命题。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简称(见中国宪法第21条),中国传统医药是传统医药,相对应的是现代医药。
中国传统医药现代化以后变成什么?中国现代医药?现代医药没有地域的差别。
中国传统医药现代化以后变成中国现代传统医药?那它和中国传统传统医药有什么本质区别?
2020-03-25 19:41
全部回复19 条回复
hidden
郑永军 赞 +1
  
感谢黄教授关注!
03-25 20:37
hidden
郑永军 赞 +1
03-25 21:01
hidden
黄荣彬 赞 +1
回复@郑永军: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刘清泉,了解很多了。

都没有超越我的逻辑与科学信念。
03-25 21:24
hidden
农绍庄 赞 +1
《中华药典》记载的,不仅仅说明这是传统医药,也是现代医药。
能治愈现代医学“无特效药”治疗不好的疫病,代表的就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就是现代科学。
03-25 21:28
hidden
郑永军 赞 +1
回复@黄荣彬:黄教授,您的逻辑确实没错。但是,中医药是个大系统,事关国家、民众、中医专业医务人员、中药产业、中医药院校的学界学人......  岂敢一“废”了之?
03-25 21:54
hidden
农绍庄 赞 +1
回复@黄荣彬:你的逻辑与科学信念已经把自己的研究推进火坑里了,比如“配位没有体积就不存在”;你也是“化学分子的集合体”,怎么会有活性。。。。。。
还好意思写出来展示自己的“逻辑与科学信念”?
03-25 21:55
hidden
黄荣彬 赞 +1
回复@郑永军:医疗的消费和其他消费不同,吸烟,有害健康,但吸烟是消费者的自行选择。医疗消费,消费者不能自主。明知中医药无效或者视为无效却要推销给患者,这是不道德的。
如果希望从中医药(其实就是从动植物)中研发现代医药,那是科研,基础研究有国家支持,开发研究可由现代医药企业投资。没有问题。
中医专业医务人员、中药产业、中医药院校的学界学人脱离国家医疗体制。
03-25 22:13
hidden
郑永军 赞 +1
回复@黄荣彬:假如真按您的改革方案实施,非乱套不可   
03-25 22:18
hidden
黄荣彬 赞 +1
回复@郑永军:天然药物化学,既然是化学,对象一定是化学医药,在纯净物层次或者已知混合物,对吧?
你觉得中医药对这项工作有帮助作用?
03-25 22:40
hidden
农绍庄 赞 +1
回复@黄荣彬:食品化学也需要研究纯净物层次或者已知混合物,然后你才能科学的吃饭吗?
03-26 11:25
hidden
农绍庄 赞 +1
回复@黄荣彬:明知中医药无效或者视为无效却要推销给患者,
-------------------------
请看在西医无特效药的窘态下,中医治疗疫病的成功经验,不要选择性的闭眼睛胡扯!中医药的有效性,不需要西医的验证,更不需要化学的验证。
03-26 11:28
hidden
黄荣彬 赞 +1
回复@郑永军:屠呦呦团队把《本草纲目》《肘后急备方》等等官方典籍和民间偏方中记载的治疗疟疾的入药植物和矿物都试遍了,大约试了800种,最后找到了其实并不在典籍中的黄花蒿,发现黄花蒿用乙醚进行的冷萃取物,可以对疟疾有效。而按照典籍中的青蒿熬制汤药的方法,根本无法萃取出有效成分。也就是说,中医药典籍中的所有药都被屠呦呦团队证明对疟疾是无效的。当然,现在为了给中医药“宝库”留一些面子,就把这个黄花蒿的萃取物命名为“青蒿素”,以期和中医药典籍中的名称有所联系。就算这样,800种中医典籍声称可以治疗疟疾的药,也只有一种有用,这个比例是0.125%。也就是说,典籍所记载的疟疾药中起码99.875%是无用的。
03-26 16:10
hidden
郑永军 赞 +1
回复@黄荣彬:    
03-26 16:54
hidden
郑永军 赞 +1
回复@黄荣彬:黄教授,药物研发的传统筛选方法,成功率平均两万分之一。当年屠奶奶研发抗疟药,从古代医药典籍中找线索,采用天然药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方法,终获成功,还是蛮幸运的。
03-26 18:33
hidden
黄荣彬 赞 +1
回复@郑永军:由于中医药学的“君臣佐使”理论,中医药绝大部分是复方,这增加了发现有效成分的难度;反过来,疗效未确定,谈有效成分又本末倒置。
03-26 20:02
hidden
郑永军 赞 +1
回复@黄荣彬:剖析中药复方制剂复杂组分,更具有挑战性。姚新生院士说,这将是天然药物化学学科未来研究的重点
03-26 21:40
hidden
黄荣彬 赞 +1
回复@郑永军:拿本植物志,把每一种植物的成份分析清楚,不比拿中医药方来分析低效。
我不觉得这个方法不比从分子生物学层次来理解病理设计药物更有效。
03-27 09:05
hidden
郑永军 赞 +1
回复@黄荣彬:黄教授好!
您说的是这种研究模式,抱一本植物志,逐个提取分离,分离出新结构化合物,测测活性,发发文章。目前许多搞天然药化的就是这么个套路。不足之处,大海捞针,瞎猫逮死耗子,基本靠瞎蒙。

另一种研究思路是:在中医原创成果基础上,从中药方剂中提取分离活性化合物,创新中药药理活性模型,探索中药的药效组分........
03-27 10:22
hidden
用户名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03-27 15:28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