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毛小平
1
+1

蒋先生您好!我以前北京雾霾没人关注了,这两天又活跃了?您这篇博文似乎是在回顾历史,而不是回答为何春节+疫情,雾霾仍重。可以看出您做出了一个推断:因此可以经历较大时空输送,造成区域性污染问题,这个推断有依据吗?您是否查过1月25日-28日的天气情况?我刚查了,北京从24日开始风很小,晚上进入静稳天气,即风力很小或无风,从图1看出,1月25日凌晨从2点至3点,PM2.5在1小时内由60良飙升到170中度污染?即然是是静稳天气,且无风,这种“经历较大时空输送”可能吗?就算河北周边仍有工厂加班,它的污染能在1小时内,能到市中心?于是我的推测是本地源,不是工厂,汽车。
2020-02-28 11:56
全部回复14 条回复
蒋大和
赞
+1

谢谢来访和评论
我查气象记录的,微风可以传输和积累污染物。推断也可以凭经验,我从2013年开始监测和发布PM2.5数据开始就时时注意了,够吗?
您想说25日凌晨北京一小时内PM2.5浓度升起是因为大家在家炒菜油烟造成?我想北京市民不会赞成你的“判断”的


我查气象记录的,微风可以传输和积累污染物。推断也可以凭经验,我从2013年开始监测和发布PM2.5数据开始就时时注意了,够吗?
您想说25日凌晨北京一小时内PM2.5浓度升起是因为大家在家炒菜油烟造成?我想北京市民不会赞成你的“判断”的



02-28 14:41
毛小平
赞
+1

回复@蒋大和:不错,您有长时间观察,应该有深刻体会。我也是观察了很久,不是一时兴趣。按您的运输说,这其实是一对矛盾,若有风,则逆温层破坏,霾散,无法远程送霾;若无风,污染更走不动,有运输,总有高浓度到低浓度,但您观察到了吗?至少我没有。所以,长途运输难。您也知道北京周边的工厂早搬走了。在1月24日晚上,静稳天气,风速小于1米/秒,很难实现从60公里外的河北,将雾霾运到北京。工厂了,有人怪电厂。北京周边有几家发电厂,您查过吗?我前不久查过,用GOOGLE EARTH查的,在北京西北有下花园发电站,西边有蔚州能源,东面有唐山热电,在由良转霾这1-3小时切换时,这些地区有时比北京空气质量还好,体现不出这里”更浓的源“,更谈不上由浓度高到北京市内的低浓度搬运。您所支持中国环境报于天昊写的博文,里面提到NO2上升了,是复工引起的,复工后达到了20,但我今天在下午3点时对比了一下美国洛杉矶,华北的最高值是34, 而他们的NO2的最高值是43,而他们总的空气质量AQI指数是优,18-20!而华北的是80-138(不算石家庄),这些您都查过吗?我说的油烟,也没说是1小时内,您这是钻牛角尖。我的意思也是,在逆温下的积累过程,但比运输原地解释更合理。
02-28 19:29
蒋大和
赞
+1

回复@毛小平:毛老师,您说1月24日晚上北京风速小于1米/秒是哪里的数据?如果您在做研究的话,应当仔细一些的:我查到的主要是西南风1~2级,约1~2.4米/秒(看博文补上的图)。还有气温和相对湿度呢
因为这篇博文的目的是“评论”,不是具体过程。而且春节时感觉雾霾过程不是太严重,原本不想说什么的。所以没太注意气象条件。
其次,污染浓度的突然变化,有时是和混合层的垂直变化相关,你是否考虑到了?包括什么是“混合层”?什么是“低空逆温”?
第三,地面NO2浓度主要是汽车尾气造成的。由于机动车数量难以控制,因此比较而言NO2污染降低较少。和西方国家这样比较毫无意义,你不了解AQI是怎样发布的吗?SO2、NO2、CO、O3、PM10和PM2.5都可以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各自的AQI值,其中最大的被取作当天的主要污染物和AQI值。而且各国标准不相同。你说的情况可能是华北主要空气污染物是PM2.5,当然和洛杉矶不同啦
“油烟”是你那篇博文的主要新发现,我没有办法接受。不想想,如果重霾是油烟造成,当时空气中将弥漫各种家乡美味???
麻烦点击一下这篇博文,看看我是否注意气象数据。
2018/12/05 说说北京市近期复杂空气污染过程: 严重霾-沙尘-浮尘/霾-重霾-沙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149975.html

因为这篇博文的目的是“评论”,不是具体过程。而且春节时感觉雾霾过程不是太严重,原本不想说什么的。所以没太注意气象条件。
其次,污染浓度的突然变化,有时是和混合层的垂直变化相关,你是否考虑到了?包括什么是“混合层”?什么是“低空逆温”?
第三,地面NO2浓度主要是汽车尾气造成的。由于机动车数量难以控制,因此比较而言NO2污染降低较少。和西方国家这样比较毫无意义,你不了解AQI是怎样发布的吗?SO2、NO2、CO、O3、PM10和PM2.5都可以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各自的AQI值,其中最大的被取作当天的主要污染物和AQI值。而且各国标准不相同。你说的情况可能是华北主要空气污染物是PM2.5,当然和洛杉矶不同啦

“油烟”是你那篇博文的主要新发现,我没有办法接受。不想想,如果重霾是油烟造成,当时空气中将弥漫各种家乡美味???
麻烦点击一下这篇博文,看看我是否注意气象数据。
2018/12/05 说说北京市近期复杂空气污染过程: 严重霾-沙尘-浮尘/霾-重霾-沙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149975.html
02-28 21:14
蒋大和
赞
+1

回复@毛小平:毛老师:感觉你还要看看“边界层气象学”。气象台报告的是地面风速风向,离地10米高。但是向上呢?京津冀污染输送的情况早已有许多观测结果证实了,从地面风速小来说解释不了? 

02-28 21:59
毛小平
赞
+1

回复@蒋大和:蒋老师:感谢您的回复。您别误会,我不是跟您个人较真,而是跟目前的主流观较真,因为您这些观点其实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因为我明显觉得这个观点不对。国家已做得很到位了,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但仍有雾霾,这“病”在何处?我前面提的2个问题,您其实没回答我。1)浓度渐变问题。传输说总有高浓度到低浓度,但我没有观察到此过程,更没观察到污染源处先起霾的。实际上是同时起霾的。散霾过程也是,北京在雾霾天时,当风来后,不会说将北京的霾吹至石家庄,加重了石家庄的污染。2)运输问题。在1月24日晚上,我说风速小于1米/秒,是估计的,就按您查的2.4米/秒,在北京市内门头沟有一个高井热电厂,离天安门24公里,要2.7小时,很难解释1小时内由良变中度,而我查的李峰(2014)所写的文章,用雷达探测到2012年3月17日8-12时延庆上空风场廓线,在逆温层500米之下,风速小于2m/s,重度雾霾。500-2000m风速大12-14m/s,也就是要高井热电厂的PM2.4猫着腰,在500米以下低层大气走5.4小时才能到天安门。
补充4点:1)油烟有数据支持:可以看看我的博文里的文章,沈阳测出苯并A比非雾霾天多10倍,就是抽油烟机排放物,致癌;而北京的雾霾成分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即燃烧不完全,也是油烟排放。若满城闻出香味那是调侃。在逆温层500-1000米范围内,浓度稀了,闻不出来,但仪器可以监测到。象几大油田产区有人做过测试,其释放的碳氢化合物超标10倍,但仍闻不出油味。2)同步起霾。您可下载蔚蓝地图,看看动图,雾霾起的时候是同时增加的,真的看不出源头,华北农村人口密度也大,当逆温层不高时,少量油烟也可致霾,都是同时,同步在实现“风停霾至”;“风来霾散”的恶性循环。3)比比看。比一比就知道了,美日车照开、班照上、工厂照开,人家不霾?而我们车少、用电少、路上车少、宅在家、工厂停工,霾照来?为什么?宅在家做饭!4)您的结果也是主流,主流观点和防流预警系统一样,也是国家项目堆出来的结果,能轻易否定?疫情预警失灵会死人,雾霾呢?
补充4点:1)油烟有数据支持:可以看看我的博文里的文章,沈阳测出苯并A比非雾霾天多10倍,就是抽油烟机排放物,致癌;而北京的雾霾成分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即燃烧不完全,也是油烟排放。若满城闻出香味那是调侃。在逆温层500-1000米范围内,浓度稀了,闻不出来,但仪器可以监测到。象几大油田产区有人做过测试,其释放的碳氢化合物超标10倍,但仍闻不出油味。2)同步起霾。您可下载蔚蓝地图,看看动图,雾霾起的时候是同时增加的,真的看不出源头,华北农村人口密度也大,当逆温层不高时,少量油烟也可致霾,都是同时,同步在实现“风停霾至”;“风来霾散”的恶性循环。3)比比看。比一比就知道了,美日车照开、班照上、工厂照开,人家不霾?而我们车少、用电少、路上车少、宅在家、工厂停工,霾照来?为什么?宅在家做饭!4)您的结果也是主流,主流观点和防流预警系统一样,也是国家项目堆出来的结果,能轻易否定?疫情预警失灵会死人,雾霾呢?
02-29 07:52
蒋大和
赞
+1

回复@毛小平:正忙另一篇博文,先简单回复两句:我说的三个理由有问题吗:“混合层”厚度降低”,“上层风速会较大”,“湿度增加”都有利于雾霾的输送和加强。至于浓度升高过程,也是可以看到的,整理资料太花时间,先搁一下了。另外,北京冬季多次发生重霾污染和南偏西方向的输送直接相关是多个研究单位的结论,这种“主流”意见是应当尊重的,你认为呢?
但我有些看法和主流意见不同的,包括我这篇博文,说雾霾主凶是不认真控排的燃煤大工业,机动车也是重要空气污染源,但对雾霾贡献有限有限的看法,就不是主流意见。还有好几个呢,有机会时再来讨论
但我有些看法和主流意见不同的,包括我这篇博文,说雾霾主凶是不认真控排的燃煤大工业,机动车也是重要空气污染源,但对雾霾贡献有限有限的看法,就不是主流意见。还有好几个呢,有机会时再来讨论

02-29 11:33
毛小平
赞
+1

回复@蒋大和:您提的这三个理由:“混合层厚度降低,上层风速会较大,湿度增加都有利于雾霾的输送和加强“,第二个现象本身“上层风速会大”是正确的,这个没问题,李峰(2014)的文章《一次多相态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特征分析》获得了2012年3月17日实测的延庆地区的风廓线,逆温层顶界500米以上是强风10-12m/s。但将这三个因素作为输送加强的理由是完全不对的,因为霾的起因是地面至逆温层底界(0-500米,较少过1200米)之间,若这段没风或轻风,霾就起来了。李峰文章提到上午8点到12点的重度雾霾,就是源于500米以下的静稳天气,轻风或软风<2m/s,尽管500米以上的“上层”吹着10-12m/s的强风,对低层雾霾却不起作用。霾要散,逆温层得消失,风的传输必须在逆温层之下0-500米内进行,但若风再大点儿,大气不稳定度增加,逆温层自然就消失了,霾也不用被吹走,自已就散伙了。所以污染物的横向传输是不可能存在的。
02-29 20:32
蒋大和
赞
+1

回复@毛小平:看得出你在雾霾和气象方面的认识还很初步,希望先多看看气象教科书和北京市重霾污染发生过程和污染物来源的研究报告(很多了),再来讨论。
请尊重许多研究队伍的工作,和已经得到的共识。
请尊重许多研究队伍的工作,和已经得到的共识。
02-29 22:34
蒋大和
赞
+1

回复@毛小平:1、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了?我说的是3个有利条件,混合层厚度减小和湿度增大,你回答了?
2、一篇文章的信息就是你的“事实”?我没有看过李峰2014年的文章,是2012年的观测,又不是你做的。即使是事实,也不是2020年1月25日的,能说是今年春节的“事实”?
不觉得这样讨论问题是浪费时间吗?
我前面提的问题你回答了?什么是“边界层”?什么是“混合层”?什么是“逆温层”,“低空逆温”?
你不回答我的问题,不公平吧
我倒想看看这位李峰的文章,可以发给我吗:jiangdh@tongji.edu.cn
退休10年了,找资料不大方便
2、一篇文章的信息就是你的“事实”?我没有看过李峰2014年的文章,是2012年的观测,又不是你做的。即使是事实,也不是2020年1月25日的,能说是今年春节的“事实”?
不觉得这样讨论问题是浪费时间吗?
我前面提的问题你回答了?什么是“边界层”?什么是“混合层”?什么是“逆温层”,“低空逆温”?
你不回答我的问题,不公平吧

我倒想看看这位李峰的文章,可以发给我吗:jiangdh@tongji.edu.cn
退休10年了,找资料不大方便

03-02 18:20
蒋大和
赞
+1

回复@毛小平:请看看我的博文:
评论今天科学网新闻“‘谜雾’追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087905.html
里面有两张图,是你迫切需要的。
还有这一篇,形象地告诉你哪里是混合层: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楼上拍雾霾~看混合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021286.html
评论今天科学网新闻“‘谜雾’追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087905.html
里面有两张图,是你迫切需要的。
还有这一篇,形象地告诉你哪里是混合层: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楼上拍雾霾~看混合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021286.html
03-02 18:33
毛小平
赞
+1

回复@蒋大和:‘谜雾’追踪一文两张图很好
,比较直观,和我想像的是一致的,李峰的文章在今天我写的博文里有了,请查看并可下载他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7565&do=blog&id=1221489。你提的可能是对的,的确我没细分逆温层和温合层,只知道污染过不了逆温层。现在我们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此,而是污染的来源问题。您是支持横向传输的,但我不支持,具体内容请看我博文的内容,有详细论述。

03-03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