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曾纪晴
赞
+1

怎么说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发表的确是因为普朗克一手造成的错误,给物理学的发展造成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停滞。假如有同行评议,爱因斯坦这样荒谬的相对论就不可能贻害科学界。
当然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所以能够统治当今物理学界,也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论文未经同行评议而得以发表那么简单。它的荒谬理论得以横行由许多因素综合促成。首先是有普朗克这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咖鼎力支持和吹捧,第二是由于当时所谓物理学天空两朵乌云之下,人们普遍期待物理学有一个惊天大突破的心理预期,而爱丁顿爵士对于所谓光线弯曲的造假实验宣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以至于家喻户晓,第三是因为爱因斯坦本人是犹太人,当时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受到大多数正义的科学家的普遍同情,以至于许多物理学家对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常学术批评都当成了对爱因斯坦的种族迫害。
假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未经同行评审而发表,在正常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之后,他的论文应该会很快失去影响力,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因此,未经同行评议而发表的论文,一般也不会对正常的科学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毕竟,学术压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更大。
当然,现在情况依然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疯狂追求SCI论文,并且以此获取各种利益的情况下,如果论文都可以不经同行评议而发表,可以想象每年将有多少“论文”被炮制出来,里面有多少学术垃圾是可想而知的。
综合起来,我觉得学术期刊应该坚持两条发表途径。一条是继续同行评审,正常发表。另一条则是与同行评议意见矛盾较大时,论文作者坚持要发表,可以自费版面,期刊特别注明一下改论文未经同行评议,作者文责自负。发表后两种论文都可以被引用,接受检验。如果未经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得到一定数量的正面引用之后,也可以升级为同行评议论文。
2019-12-22 12:18
当然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所以能够统治当今物理学界,也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论文未经同行评议而得以发表那么简单。它的荒谬理论得以横行由许多因素综合促成。首先是有普朗克这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咖鼎力支持和吹捧,第二是由于当时所谓物理学天空两朵乌云之下,人们普遍期待物理学有一个惊天大突破的心理预期,而爱丁顿爵士对于所谓光线弯曲的造假实验宣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以至于家喻户晓,第三是因为爱因斯坦本人是犹太人,当时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受到大多数正义的科学家的普遍同情,以至于许多物理学家对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常学术批评都当成了对爱因斯坦的种族迫害。
假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未经同行评审而发表,在正常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之后,他的论文应该会很快失去影响力,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因此,未经同行评议而发表的论文,一般也不会对正常的科学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毕竟,学术压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更大。
当然,现在情况依然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疯狂追求SCI论文,并且以此获取各种利益的情况下,如果论文都可以不经同行评议而发表,可以想象每年将有多少“论文”被炮制出来,里面有多少学术垃圾是可想而知的。
综合起来,我觉得学术期刊应该坚持两条发表途径。一条是继续同行评审,正常发表。另一条则是与同行评议意见矛盾较大时,论文作者坚持要发表,可以自费版面,期刊特别注明一下改论文未经同行评议,作者文责自负。发表后两种论文都可以被引用,接受检验。如果未经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得到一定数量的正面引用之后,也可以升级为同行评议论文。
全部回复9 条回复
曾纪晴
赞
+1

回复@杨正瓴:爱因斯坦和牛顿不能相提并论。牛顿的成果太伟大,同行都不如他,但并非不能评审,正如现在许多NSC的论文,评审也未必能做出来,但不妨碍评审。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不同了,它显然违背科学常识,如果同行评审必定会立马锯掉。老爱的相对论得以横行,正是缺乏同行评审所造成的世纪学术悲剧。
12-22 21:48
杨正瓴
赞
+1

回复@曾纪晴:回复曾纪晴2017年05月,《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研究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重要科研文献的一小部分。
引用自:《科技日报》 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引用自: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研究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重要科研文献的一小部分。
引用自:《科技日报》 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引用自: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12-22 22:03
曾纪晴
赞
+1

回复@杨正瓴:我举NSC论文评审的例子并非认为NSC论文代表了最高学术水平,而是想通过这个许多人认为了最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评审,来说明即使是最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其同行评议的评审可能没有作者水平高,但一般也不会妨碍评审。
12-22 22:17
曾纪晴
赞
+1

回复@杨正瓴:可能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总的来说,我当然是支持您的无需同行评审发表论文的建议,文责自负嘛。我也再回复中提到了在无同行评审发表的论文如相对论那般荒谬,假如没有特殊原因,也会逐渐被淘汰出局,所以不必担心。
可能您只注意到我同时提到了,同行评审的确有助于将错误和荒谬的论文拒于学术之门外的作用。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同行评审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坏处显然是不利于学术的创新,好处就是抑制学术垃圾的泛滥。您应该可以看到我再回复时有些摇摆不定的样子。因为是否需要同行评审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我担心的当然是中国目前的状态会泛滥成灾。不过,现在想来,也不必担心了。因为现在同行评审发表的论文其实大多也是学术垃圾。如果无同行评审发表论文后,论文数量的激增,或许会反过来促进国内考核机制的改变——即不再看重是否SCI以及论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看重论文的创新性,看重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实际上,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不需要多,哪怕一辈子只有一篇突破性论文,奠定其学术地位,足矣。中国几十万上百万的科技人员,每个人一篇这样的论文,那是如何的惊人的成就!现在每个人发几十篇上百篇的SCI论文,但都是me too研究的垃圾论文,一点意义也没有,除了排名好看,学术价值不大,好一点的文章也仅仅是积累一些科学数据。
可能您只注意到我同时提到了,同行评审的确有助于将错误和荒谬的论文拒于学术之门外的作用。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同行评审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坏处显然是不利于学术的创新,好处就是抑制学术垃圾的泛滥。您应该可以看到我再回复时有些摇摆不定的样子。因为是否需要同行评审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我担心的当然是中国目前的状态会泛滥成灾。不过,现在想来,也不必担心了。因为现在同行评审发表的论文其实大多也是学术垃圾。如果无同行评审发表论文后,论文数量的激增,或许会反过来促进国内考核机制的改变——即不再看重是否SCI以及论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看重论文的创新性,看重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实际上,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不需要多,哪怕一辈子只有一篇突破性论文,奠定其学术地位,足矣。中国几十万上百万的科技人员,每个人一篇这样的论文,那是如何的惊人的成就!现在每个人发几十篇上百篇的SCI论文,但都是me too研究的垃圾论文,一点意义也没有,除了排名好看,学术价值不大,好一点的文章也仅仅是积累一些科学数据。
12-23 09:24
杨正瓴
赞
+1

回复@曾纪晴: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J],真傻,科技中国,2019-02-25,2019,(2):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12-24 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