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杨正瓴 赞 +1
由于高原创性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少,所以“数量就是质量”对于非典型的原创性代表作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您也是这么看的?
2019-08-21 16:57
全部回复4 条回复
hidden
马军 赞 +1
数量不等于质量,但体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在如今强大数据库查重的法眼之下。工作只能越做越好,如果以前期的某篇文章作为顶峰代表作,那后面的工作就是没用的啦,代表作应该是体现在近三年内,超过这个期限可能意味着研究人员在走下坡路,对不?
08-21 17:36
hidden
杨正瓴 赞 +1
回复@马军:【代表作应该是体现在近三年内,超过这个期限可能意味着研究人员在走下坡路,对不?】
好像没有这个时间限制?
  
反例:
(1)爱因斯坦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10年”间隔。
不能说中间几年爱因斯坦【在走下坡路】?
  
(2)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 ,
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间也是“10年”的时间间隔。
08-21 19:44
hidden
马军 赞 +1
回复@杨正瓴:恐怕国内没人敢自诩和爱因斯坦相比吧?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科技部重点项目等资助以来,这过去了多少个十年? 本来每个自然基金经费就不多,20-70万,所以还是要看近三年代表作。对于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可以参考10年代表作。
08-22 08:42
hidden
杨正瓴 赞 +1
回复@马军:好像技术类的有时间,
自然科学类的没有。
08-22 11:46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