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刘庆生 赞 +1
我的博文:我对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歪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10651.html
2018-11-22 10:34
全部回复5 条回复
hidden
刘立 赞 +1
刘庆生老师:虽是2012年博文,但仍有启发参考价值。同意您的观察和观点:
竞争成功获得永久教职的副教授们似乎可以“松口气”。实际上,作为一个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副教授通常不会这样。首先他已经尝到了做科学研究的快感和成就感。其次是经过助理教授阶段的几年历练,其中有的人会开始思考一些顶尖科学研究问题。因为这个阶段固定职位到手,没有助理教授阶段为了晋升副教授,有时身不由己地为拼凑论文数量而奔波。所以,我称这个阶段是美国大学产生高水平学术成果阶段。
这样一来,先后两个阶段的科学研究各有特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助理教授阶段主要成就了美国大学学术成果的数量,永久教职的副教授及以后阶段成就了美国学术成果的质量。
11-22 11:53
hidden
刘立 赞 +1
我最后一段的观点,刘庆生老师您怎么看?如果正教授或长聘教授,还特别看重“数论文”影响因子等,那就LOW了
11-22 12:08
hidden
刘庆生 赞 +1
回复@刘立:我用北海道大学校长佐伯浩的话回答你不知妥否,他说:
        “大学不像民间的研究机构那么重视结果。你可以失败, 你可以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 仍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但是你只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了, 在大学里面就会得到公正的评价, 我们重视的是你在科研的过程当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个过程是否有意义, 而不是一定要有什么样的成果。”。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管理者们不那么对教授们整天叫嚣“评价,评价,考核,考核”,这个时候一定是出大的原创成果的时候。我几十年走过来,对此深有体会。
11-24 08:25
hidden
刘庆生 赞 +1
回复@刘立:这是我的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关于科学精神”段引用的话。
11-24 08:28
hidden
刘庆生 赞 +1
回复@刘立:这是我的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关于科学精神”段引用的话。
11-24 08:31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