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檀成龙 赞 +1
请关注贾绍凤老师的以下评论和我的回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76022.html
===================================================================
[8]贾绍凤  2017-1-2 23:50 施雅风先生曾指出西北地区从冷感(笔误,应为“冷干”)变成暖湿,先从新疆开始,突变点1987年,逐步往东推。如今过去了近20年(笔误,应为30年),按照变化周期,或许哪年就反转了。不过全球变暖,我国西北一些地区的降水有增加趋势,这样的降水偏多的趋势是否会继续?

博主回复(2017-1-6 19:13):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了解历史气候对未来气候的预测可能有帮助。张德二老师是古气候专家,在《历史记录的西北环境变化与农业开发》一文中(《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卷第2期,2005年7月),张德二老师有如下表述:塔里木盆地汉代农业 “这样的繁荣持续了约300a,塔里木盆地三大遗址群开始衰落,于公元7世纪完全废弃”。 塔里木盆地汉代能维持约300年暖湿期,对本次新疆暖湿期结束时间的预测可能有启发作用。所以,我预测2030年、2040年、甚至2050年以前新疆都将维持暖湿气候(要密切关注高山冰川的变化,自1981年起算的话,本次新疆暖湿期已有36周年)。

博主回复(2017-1-3 11:28):多谢评论。
1、四季更替背后的原因是地球公转,日夜更替背后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那么,新疆等地气候由冷干变暖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施雅风先生只是揭示自1987起西北地区从冷干变暖湿,没有揭示背后的原因,要不要探讨冷干变暖湿背后的原因?
2、在《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和《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证据作用》两篇预应本论文中,我论证了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内流区的径流和蒸发→→→空中水汽增多,衡量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都增加→→→降水量增大)。所以,我认为新疆等地1987年起始的气候由冷干变暖湿背后的原因是冰川超支跨时间调水。
3、西北由冷干变暖湿的范围是有高山冰川的地方,没有高山冰川的河套地区气候还在持续变干,详见《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张强,张存杰,白虎志等.干旱气象, 2010,28(1):1~7)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Ⅰ):年降水特征及5~9月降水的REOF分析》(陈豫英,陈楠,王式功等..高原气象, 2010,29(1):33~43)等研究。
4、把1987年作为起始点,新疆变湿的时间已有30周年,未来降水偏多的趋势能不能继续?我认为,肯定不会持续很长很长时间,但近几年甚至2030年、2040年以前降水偏多的趋势还会继续。我的理由是全球变暖还会持续、新疆的高山冰川还有超支融化的可能,当新疆的高山冰川不能持续超支融化时,新疆的降水就会反转。
5、据《1961~2006年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10,40(5):654~665)的研究结论:“整个塔里木河流域年平均冰川融水量为144.16×10^8m^3,从 1961~1970的121.05×10^8m^3到1971~1990年的137.99×10^8m^3,1991~2000增加到了157.85×10^8m^3,2000年之后是46年来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时期,平均融水径流达180.40×10^8m^3”。
假定1961~1970年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水基准数正好使冰川的收支平衡(据文献中的图4,这样的假设与实际情况接近),那么,1971~1990年每年的冰川超支融水为16.94 亿立方米,1991~2000年每年的冰川超支融水为36.8亿立方米,2001~2006年每年的冰川超支融水为59.35亿立方米,2007年以后每年的冰川超支融水估计达到了80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设计规模每年95亿立方米非常接近。除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以外,北疆也有冰川超支融水,所以,整个新疆现在每年的冰川超支融水肯定大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设计规模,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2017-01-07 20:28
全部回复1 条回复
hidden
张学文 赞 +1
谢谢!
01-07 20:33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