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印大中
赞
+1

四川前几年的“建坝-蓄水-洪涝(冰灾)-大旱-大震”的事实便是最好的“证据”。
最高明的办法是把这大水“挽留”在地表,使其不再下潜,这样干旱、地震便一并不复再来!
此乃现代“大禹治水”之天机
2016-07-26 15:32
最高明的办法是把这大水“挽留”在地表,使其不再下潜,这样干旱、地震便一并不复再来!
此乃现代“大禹治水”之天机

全部回复2 条回复
杨学祥
赞
+1

我们的观点相同,可惜中国人太多,没有那么多空间留给淡水,争来争去,变为水多也是灾,水少也是灾,退地还水应该是上策。河北地下有难么多地下水漏斗区,为什么不用来蓄存雨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53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5377.html
07-27 06:37
杨学祥
赞
+1

我们的观点相同,可惜中国人太多,没有那么多空间留给淡水,争来争去,变为水多也是灾,水少也是灾,退地还水应该是上策。河北地下有那么多地下水漏斗区,为什么不用来蓄存雨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5377.html
我在2004年3月30日指出,地下水污染和枯竭一方面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表明有巨量地下蓄水空间未被利用。2000年以来,我多次呼吁:利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下水位,扩大地表蓄水面积,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是刻不容缓的应急对策。这是多数专家的共识,至今收效甚微,关键在于经济政策不到位:抽取地下水受经济利益驱使,明令禁止也无济于事;补充地下水是一种公益事业,国家不出资鼓励,个人无力解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01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5377.html
我在2004年3月30日指出,地下水污染和枯竭一方面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表明有巨量地下蓄水空间未被利用。2000年以来,我多次呼吁:利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下水位,扩大地表蓄水面积,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是刻不容缓的应急对策。这是多数专家的共识,至今收效甚微,关键在于经济政策不到位:抽取地下水受经济利益驱使,明令禁止也无济于事;补充地下水是一种公益事业,国家不出资鼓励,个人无力解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0164.html
07-27 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