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赵建民
赞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03371.html
1.8不符合实际情况,1.2也不能反映中国妇女真实的生育水平。
2015-11-09 07:58
1.8不符合实际情况,1.2也不能反映中国妇女真实的生育水平。
全部回复2 条回复
王中宇
赞
+1

拜读了您的文章《总和生育率指标代表了什么?》您对这个概念作了清晰的解释,谢谢。
正如你指出的:“TFR这个指标名义上是指一个妇女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生的孩子的总数,应当表征的是整个社会的生育行为特征。妇女的生育行为特征,和她所处的年代紧密相关。但是实际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汇总。那样的数据,可以等到一代人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以后,比较精确地算出来,但是那样的数据,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将育龄期妇女‘当前的’行为特征进行平均汇总得出的。而且,从低到高各年龄段妇女的权重,与其人口规模也是一致的。”
在人口行为变化缓慢的时代,做这样的替代是合理的。而现在社会变化剧烈,两代人之间差异巨大,但不做这样的替代又别无它法。于是,我们只能在做替代的同时,估计其偏差的方向。
你指出:“过去十年随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妇女平均的除婚育年龄提高了不下5岁。现在30多岁的女性,她们20-24岁和25-29岁的生育可能性也不一定是0.35和0.42。而40-49岁的大姐和阿姨,她们年轻时候的生育可能性肯定不可能是0.35和0.42 ”
但没指出偏差的方向。从估计全社会人口规模的角度看,生育意愿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信息。我查到的资料显示,生育意愿呈下降的态势,即有相当大的把握推测:“现在30多岁的女性”在其整个生育期中生育的孩子,不大可能高于“40-49岁的大姐和阿姨”。因而,按严格定义统计出的总和生育率,不大可能高于现实统计值。
我在文中假设:历年的生育密度与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生育密度分布相同,用它来预测未来的出生人口,结果系统性偏高。也旁证了这一点。
至于您担忧的“如果以现有的育龄妇女为基数,硬性让总和生育率指标由目前的1.1增加至2.1所谓世代交替水平”好像有点多虑,在二胎政策下,这是不可能的。也没听说有谁这样主张。
正如你指出的:“TFR这个指标名义上是指一个妇女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生的孩子的总数,应当表征的是整个社会的生育行为特征。妇女的生育行为特征,和她所处的年代紧密相关。但是实际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汇总。那样的数据,可以等到一代人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以后,比较精确地算出来,但是那样的数据,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将育龄期妇女‘当前的’行为特征进行平均汇总得出的。而且,从低到高各年龄段妇女的权重,与其人口规模也是一致的。”
在人口行为变化缓慢的时代,做这样的替代是合理的。而现在社会变化剧烈,两代人之间差异巨大,但不做这样的替代又别无它法。于是,我们只能在做替代的同时,估计其偏差的方向。
你指出:“过去十年随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妇女平均的除婚育年龄提高了不下5岁。现在30多岁的女性,她们20-24岁和25-29岁的生育可能性也不一定是0.35和0.42。而40-49岁的大姐和阿姨,她们年轻时候的生育可能性肯定不可能是0.35和0.42 ”
但没指出偏差的方向。从估计全社会人口规模的角度看,生育意愿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信息。我查到的资料显示,生育意愿呈下降的态势,即有相当大的把握推测:“现在30多岁的女性”在其整个生育期中生育的孩子,不大可能高于“40-49岁的大姐和阿姨”。因而,按严格定义统计出的总和生育率,不大可能高于现实统计值。
我在文中假设:历年的生育密度与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生育密度分布相同,用它来预测未来的出生人口,结果系统性偏高。也旁证了这一点。
至于您担忧的“如果以现有的育龄妇女为基数,硬性让总和生育率指标由目前的1.1增加至2.1所谓世代交替水平”好像有点多虑,在二胎政策下,这是不可能的。也没听说有谁这样主张。
11-12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