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檀成龙
赞
+1

回复杨老师17楼的问题。
“在封闭空间形成蒸发、降水的循环,如同封闭的温室。的确是个很好思路。” 超深盆地不能算封闭空间,但水汽“下沉”在地表附近(2000米高空的水汽大约只有地表的一半,5000米高空大约只有地表的十分之一),超深盆地对水汽来说算半封闭空间应该说得过去。
(1)“大部分在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可循环利用”, 我有这方面的定量估算,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7222.html,请杨老师详细审查。
(2)不能保证超深盆地的水汽100%在盆地范围内变成降水,只能保证大部分,按(1)中博文的估算,大概能保证75%或者说90%,剩余部分会吹出超深盆地,吹出超深盆地的基本上能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3)中国的气象界真好玩、崇尚实用主义。在评价学术权威叶笃正院士的时候,对叶先生的评价极高,但叶先生1994年论文中个别观点与高校教科书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那就毫不含糊,坚决捍卫教科书的传统讲法(把叶先生的观点丢到一边),请关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8210.html。
2015-05-28 11:55
“在封闭空间形成蒸发、降水的循环,如同封闭的温室。的确是个很好思路。” 超深盆地不能算封闭空间,但水汽“下沉”在地表附近(2000米高空的水汽大约只有地表的一半,5000米高空大约只有地表的十分之一),超深盆地对水汽来说算半封闭空间应该说得过去。
(1)“大部分在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可循环利用”, 我有这方面的定量估算,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37222.html,请杨老师详细审查。
(2)不能保证超深盆地的水汽100%在盆地范围内变成降水,只能保证大部分,按(1)中博文的估算,大概能保证75%或者说90%,剩余部分会吹出超深盆地,吹出超深盆地的基本上能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3)中国的气象界真好玩、崇尚实用主义。在评价学术权威叶笃正院士的时候,对叶先生的评价极高,但叶先生1994年论文中个别观点与高校教科书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那就毫不含糊,坚决捍卫教科书的传统讲法(把叶先生的观点丢到一边),请关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8210.html。
全部回复1 条回复
杨正瓴
赞
+1

(1)(2),如果没有NWP的支持,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主要是风的作用。
从我国降水量分布看,您的这些猜想是有道理的。但您的实证不够。
估计没有NWP的模拟,很难在气象专业期刊发表。
(3):您的理解是否有误?
“植物的蒸腾和垂直方向的蒸发”循环中的水,是否还是来自海洋?这个没有说。
叶老这里只说了“循环建立后,水的来源”。例如,热带雨林的蒸腾。
您的核心是“要建立循环,且保证水不外泄”。两者是不同的阶段。
建议您多参考大气环流方面的观测资料。王铮老师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气候模拟做的不错。
可以建议这方面老师给做一下。
————————————————————————————————————————————
富元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 E-mail: fugreen1981@mail.iap.ac.cn
孙颖*,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
* E-mail: sunying@cma.gov.cn
姜大膀①②③*, 田芝平①④
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③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④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联系人, E-mail: jiangdb@mail.iap.ac.cn
从我国降水量分布看,您的这些猜想是有道理的。但您的实证不够。
估计没有NWP的模拟,很难在气象专业期刊发表。
(3):您的理解是否有误?
“植物的蒸腾和垂直方向的蒸发”循环中的水,是否还是来自海洋?这个没有说。
叶老这里只说了“循环建立后,水的来源”。例如,热带雨林的蒸腾。
您的核心是“要建立循环,且保证水不外泄”。两者是不同的阶段。
建议您多参考大气环流方面的观测资料。王铮老师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气候模拟做的不错。
可以建议这方面老师给做一下。
————————————————————————————————————————————
富元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 E-mail: fugreen1981@mail.iap.ac.cn
孙颖*,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
* E-mail: sunying@cma.gov.cn
姜大膀①②③*, 田芝平①④
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③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④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联系人, E-mail: jiangdb@mail.iap.ac.cn
05-28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