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王怡峰
赞
+1

波尔访问苏联的时候,由栗弗席兹担任翻译。其中有一句波尔的原话是:“我敢于当着年轻人的面承认自己愚蠢”,栗弗席兹立即不假思索地翻译成:“我敢于当着年轻人的面承认他们愚蠢”,当场引起哄堂大笑。在这儿,‘自己愚蠢’被栗弗席兹错译成了‘他们愚蠢’。栗弗席兹赶忙道歉,在场的卡皮查笑说了一句精辟之语:“这一字之差,正是两所学校之差!”,意即栗弗席兹的错译刚好反映了波尔和朗道对学生迥然不同的态度。朗道在讲台的黑板旁边挂了一幅油画,画的是牧羊人对着吃草的羊群吹笛。据朗道自己解释:他是牧人,学生是羊。言外之意则是说,他讲课就是“对羊吹笛”。用中文成语来诠释,就是:“对牛弹琴”。对研究生的要求更为苛刻,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包括2门数学和8门物理,学生们称之为‘朗道势垒’。即使通过了所有考试,也未必见得就能当上朗道的弟子。比如有一个通过了‘势垒’的中国学生,就被朗道判定为‘无创造力,适合教书’而关在门外。不久前,笔者在美国见到郝柏林先生,又听他亲口讲述了一遍当初参加‘朗道势垒’考试的经过:势垒尚未完全攻破,朗道就出了严重的车祸。后来郝柏林虽然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但朗道却无法指导学生了。因而,他没有被列入朗道那个小本子上43位学生的名单中。对此事,郝先生至今仍然深感遗憾。不过他说,那攻克势垒的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物理知识,掌握的数学技巧,使自己终生受益。事实也的确如此,经过朗道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成为物理界的佼佼者。这种严格筛选学生的方法,更是影响了苏联理论物理界一代学风。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不乏其人。不仅仅是对学生,朗道对同行们,甚至有名望的物理学家,有时也会口出不逊。一个小例子足以说明朗道年轻时的狂妄自大:1931年,波尔致信朗道问其对狄拉克的“电子正电子-狄拉克海”著名假说的看法,不久收到23岁的朗道发来的一封电报,回答只有一个德文字:“Quatsch!”,意思是“垃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725825.html
2014-08-06 16: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725825.html
全部回复1 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