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biofans 赞 +1
这是新华社的观点: 日本在跟中国的风。
   
1986年,欧洲科学家发现了35K铜氧化物超导体。很快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将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提升到液氮温区以上,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使其成为高温超导体。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物理学界认为铜氧化物超导体已被挖掘殆尽,相关研究进入瓶颈,不少研究人员转到其他领域。这时物理所顶着“没有好文章”的压力坚持高温超导研究。中科大超导研究所超导研究团队也继续默默耕耘。

    2007年王楠林、陈根富等开始尝试生长镧氧铁砷单晶样品。2008年初,日本化学家细野提出在掺氟的镧氧铁砷中存在转变温度为26K的超导电性。

    基于多年的积累,中国科学家此时作出科学判断,认为镧氧铁砷不是孤立的,类似结构的铁砷氧化物中很可能存在高温超导特性,必须抓住机遇,全力以赴!随后,中国的铁基超导研究成果势如井喷。首先发现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随后发现一系列的转变温度在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并创造55K的世界纪录……

    “‘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确定铁基超导体为新一类高温超导体;合成系列铁基高温超导体并确认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创造并保持55K铁基超导体临界温度的最高纪录。”陈仙辉说。

    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的突破震动了世界物理界,入选《科学》杂志“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美国物理学会“2008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科学》还刊发了“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的专题评述。

来源:空缺三年,铁基超导研究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10日 20时31分   来源:新华社
http://www.gov.cn/jrzg/2014-01/10/content_2564216.htm
2014-01-26 14:39
全部回复1 条回复
hidden
陈儒军 赞 +1
全部报道来自陈仙辉的说法。
01-26 22:18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