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hidden
文克玲 赞 +1
原来可能是博主误会的是如下这段话:“当记者问他如何会得到导致获诺贝尔奖的灵感时,田中回答说:起因是一个错误。他错误地把一种溶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而使他将研究持续下来的原因则是他当时对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他不知道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化(据日本电视新闻)。 ”
可是,真正使他得奖的工作是:
“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
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原文见http://baike.baidu.com/view/731825.htm
所以关键是田中耕一发现了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个方法。
科学家作错了1000次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作对了一次。
2012-07-20 12:37
全部回复1 条回复
hidden
刘学武 赞 +1
至少是有据可查的,偶然引起的发现。
07-20 16:41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