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页
全部回复3 条回复
周可真
赞
+1

该文【内容提要】《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传统解读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知道”说,还是“有道”说、“道行”说,错就错在对“闻”的理解上。这里的“闻”,既非听闻,也非悟知,而当训为“达”,引申之,即实现。所谓“闻道”,即达道,实现道。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当译为“早晨实现了我的理想,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里表现出来的,不是孔子对“知”的追求,而是孔子对“行”、对修已成仁以及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
我认为把“闻”训为“达”是缺乏训诂学根据的,除此以外该文的解释是成一家之言的。孔子讲“多闻阙疑”、“好古多闻”,“闻”都不可训为“达”。廖先生在先秦典籍中能找到“闻”可直接训为“达”的几个典型实例吗?
我认为把“闻”训为“达”是缺乏训诂学根据的,除此以外该文的解释是成一家之言的。孔子讲“多闻阙疑”、“好古多闻”,“闻”都不可训为“达”。廖先生在先秦典籍中能找到“闻”可直接训为“达”的几个典型实例吗?
10-11 21:29
周可真
赞
+1

杨伯俊先生在《论语释疑》中对《论语》中出现的58个“闻”字的字义进行过统计和归纳,其字义有四种:一是听到(共48次);二是所听到的事物(3次);三是名望、名声(一次);四是有名声(6次)。其中没有一个“闻”可训为“达”。
10-11 21:45
周可真
赞
+1

廖先生的文章说:
“闻”训为“达”,《论语》早有定说。其《颜渊》篇第二十章记载:“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此章从表面看,是孔子教子张如何分辨“闻”与“达”,但实质告诉我们“闻”与“达”是一对同义词,子张言其同,而孔子辨其异。子张先问孔子士人怎样才可以叫“达”。孔子却反问子张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先言的是“达”,后又用“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回答孔子“何哉,尔所谓达者”之问。显然,在子张的眼里,“闻”就是“达”。孔子虽然力辨“闻”不等于“达”,但正好说明一般人是视“闻”如“达”,只见其同,不见其异。
这根本是牵强附会之说。孔子自己都说“闻”与“达”有差异,是两回事,怎可断定“朝闻道”之“闻”即“达”?
“闻”训为“达”,《论语》早有定说。其《颜渊》篇第二十章记载:“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此章从表面看,是孔子教子张如何分辨“闻”与“达”,但实质告诉我们“闻”与“达”是一对同义词,子张言其同,而孔子辨其异。子张先问孔子士人怎样才可以叫“达”。孔子却反问子张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先言的是“达”,后又用“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回答孔子“何哉,尔所谓达者”之问。显然,在子张的眼里,“闻”就是“达”。孔子虽然力辨“闻”不等于“达”,但正好说明一般人是视“闻”如“达”,只见其同,不见其异。
这根本是牵强附会之说。孔子自己都说“闻”与“达”有差异,是两回事,怎可断定“朝闻道”之“闻”即“达”?
10-11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