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楠

“狗尾巴草”曾是汉代救荒食物?考古发现新证据
2024-05-20 10:55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陶大卫团队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合作,通过对关中地区缪家寨汉代墓地陶仓内植物遗存和部分墓葬内的人骨开展分析,探讨了汉代关中地区的主食与可能的救荒食物——狗尾草属种子。相关研究发表在Archaeometry上。

  ?

缪家寨汉墓陶仓内的植物遗存

据了解,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时期第一个灾害多发期,由此导致的灾荒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传世文献多有记载,但缺乏基于多学科分析的考古学研究。

陶大卫等运用植物考古与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研究方法,对关中地区缪家寨汉代墓地陶仓内植物遗存和部分墓葬内的人骨开展分析,结合上述遗存的出土情境和文献记载,探讨了汉代(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关中地区的主食与可能的救荒食物。

该研究表明,汉代关中地区缪家寨墓地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人群的饮食呈现明显的C3/C4混合特征,其中C4类主要是粟、黍,C3类主要是水稻、麦类等,这些C3和C4作物共同构成了缪家寨聚落人群的主食来源,但同时期关中地区有其他聚落人群以粟、黍等C4作物为主食的现象, 不同聚落C3作物作为主食的贡献度存在较为一定差异。

此外,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在缪家寨汉墓陶仓内,不仅发现多种谷物,还在个别墓葬(M1138)陶仓内发现相当数量的狗尾草属种子。

“M1138的年代是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这一时期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双重波动,导致农业生产严重不足,农业歉收以及饥荒随之发生。基于金色狗尾草种子的出土情境、数量、成熟度以及文献记载,它们很可能是作为救荒食物与其他作物共同放置于M1138陶仓内。”陶大卫介绍。

陶大卫表示,此项研究揭示了汉代关中地区主食构成,首次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出中国古代救荒食物的存在。同时,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出汉代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波动以及应对策略,深化了人们对汉代农业经济和社会的认识。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arcm.12939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