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张伯礼:“天津老张”的肝胆相照
2024-05-18 17:0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校长张伯礼曾在武汉写下这一充满美好期待的诗句。多年来,他用深爱的中医药事业守护人民“无恙”。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始终践行对人民的承诺。非典疫情暴发时,他组建中医医疗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救治患者。17年后在新冠疫情中,他临危受命,提出抗疫的“中国方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

张伯礼考察中医药药材。中国工程院供图

 

“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张伯礼常对身边人讲的一句话。

 

“无胆英雄”

 

很多人熟悉张伯礼的名字,可能是从他奔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开始的。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张伯礼被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急召驰援武汉。对此,他没有丝毫犹豫:“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

 

彼时,肆虐的病毒尚存许多未知,但张伯礼抱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在赴汉飞机上,他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

 

刚抵达武汉,张伯礼就白天指导会诊、调制处方、巡查医院,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其间多次进入“红区”。

 

张伯礼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的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层分类管理,随后又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群使用中医药。这些建议均被采纳。

 

2月14日,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江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作为方舱医院总顾问,张伯礼穿着写有“天津老张”的厚重防护服走进隔离病区,问诊、拟方、巡查……里面的衣服很快就湿透了。每天都是这样,他终究把自己累倒了。

 

2月16日,由于不分昼夜地高负荷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复发。为了坚持不下火线,他希望保守治疗,直到中央指导组领导要求“不能再拖,必须手术”。没想到胆囊摘除手术后的第一天,他就开始处理文件。

 

术后第二天,张伯礼仍然非常虚弱,动一下就全身冒汗,但坚持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召开的视频会议。为避免病情影响士气,他把上衣套在病号服外面、拉高衣领,坐在病房角落,连续开了4小时的会。

 

术后第三天,张伯礼再次投入一线战斗。大家都十分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为了缓解这种紧张,他打趣说:“老话说肝胆相照,我真把胆留在这儿了。”

 

3月19日,“无胆英雄”张伯礼迎来72岁生日。这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而江夏方舱医院中医药团队也交出了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

 

“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张伯礼说。

 

守正创新

 

从武汉回到天津后,张伯礼仍然忙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第一线。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张伯礼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写照,也是他曾在抗击非典时就立下的誓言,更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2003年,在与非典疫情的对决中,张伯礼开辟了全国唯一的中医病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患者。那场“战役”中,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停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发挥了出来。

 

“我们要将中医药原创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推动中医药走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张伯礼的一个信念就是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抗击新冠疫情,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疫情防控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伯礼就开展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开展血管性痴呆系统研究,制定了分型标准和诊治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等。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张伯礼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首次完成多中心大样本新冠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首次总结了中医药对新冠临床疗效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应对突发疫情中医药介入模式;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入选国家推荐的“三药三方”,在全国推广应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积极建言献策,在中医立法、医疗改革、大中药健康产业培育、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名录遴选和发布、中药资源纳入国家战略管理与建设等方面,提出议案、建议30余项。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助力下,中医药获得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

 

薪火相传

 

在2020年9月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会后张伯礼接受采访时,人们才知道,他身上的深蓝色短袖衬衣曾因洗得太白,自己还动手补染过。不仅张伯礼穿的是十几年前的衣服、皮鞋,他的子女也很少买新衣服,干净、整洁就好。

 

勤俭、朴实的张伯礼对待中医药事业和学生却十分慷慨。他把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个人获得的全部奖金都用于助学,设立了“勇搏”助学金,目前已捐资400余万元。

 

在张伯礼看来,一流的医生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在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的40余年中,张伯礼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教学育人硕果累累,培养出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张伯礼经常提起一位“洋中医”的故事。这位已经从西医专业毕业的德国学生,因为喜爱中国文化,到天津找张伯礼拜师学医。他回国后开设中医诊所,收治了不少病人,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这位‘洋中医’还频繁到欧洲一些大学讲课,效果非常好。”张伯礼非常乐于看到中医走出国门。他曾采用线上方式,连续在几十场国际会议上介绍我国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

 

张伯礼一直觉得“人民英雄”这个荣誉太重了,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普通“老张”该做的普通事。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