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耕读大学”开学了
2018-05-10 10:00

 

■本报记者 王卉

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没有美丽的校园和林立的楼舍。它只为乡村振兴服务。

它叫“耕读大学”,日前在北京西郊凤凰公社的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开学了”。

为中国乡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培育厚德载物的传道者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也培养怀有生态文明观的有机农业的运营者与管理者,这正是耕读大学成立的宗旨。

知比行更重要

“知比行更重要。”一直关注乡村建设的张孝德说。他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耕读大学校长,为乡村工作感到担忧:乡村发展不缺少投资力、振兴力,但整个社会对乡村的认知却很有限。

如何真正按乡村规律来做乡村工作,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考虑的,耕读大学之所以成立,就是想把现在各种力量整合成平台来共同促进这一工作。

耕读大学是一个由乡村农人、专家学者、社会企业家、公益组织、志愿者参加的自治共同体组织。

耕读大学并不设置统一的学习地点,除了不定期组织的集中学习以及定期的网络教学,学员们还将驻守在全国各地不同的乡村,全方位参与生态乡村的建设事务,老师们也将不定期到乡村授课。

从乡村振兴开始

“在工业革命思维影响下,很多地方对生态和自然的破坏极为严重,生态状况已经奄奄一息,不能强补,要慢慢补才能消化,体力才能增强。”耕读大学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提醒道。

“走生态文明之路,从乡村振兴开始。”中国社科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邢东田认为,西方式的环境保护有很大局限,是把无法治理的污染运到了“下家”国家或地区。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才是正确方向。

乡村振兴如何能达到产业兴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给出的回答是,在乡村,第一要发展特色农业,这种特色是由一个地方的空间、人文、地理、气候等条件决定的,特色农业不是要做大做强,而是要做到“小而精”“特而强”,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

而面对过去乡村发展过程中不少农民“被上楼”,朱启臻提醒,庭院经济的价值不容低估:这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可以充分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小园子可以种20多种蔬菜,还可以兼做多种家畜养殖等等,自己够吃还能送亲戚些。

专家表示,振兴乡村手工业也非常重要,这是有特色和文化的,既可以满足当地的需求,又可以繁荣乡村经济。朱启臻认为只有这几点充分发挥作用,乡村才能真正做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我们想真正为乡村做点事”

刚从中国农大毕业不久的吴斌,现在是自由撰稿人,他是耕读大学的志愿者。“这一轮课程收获很大,在这里看到系统的前沿探索,更多了解乡村的变化。 ”吴斌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作为中国农大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徐鹏举是耕读大学第一批学员之一。他说,课程针对的是真正想通过乡村磨练自己,和真正想为乡村做点事情的人。现在学校的很多工作是围绕学生或围绕学校专业来开展,很少有这样直接对接乡村的课程。

在徐鹏举的同学中,有六七位因为受到老师胡跃高的影响,这几位同学此次都报名参加了耕读大学的学习。他们特别想走进农村,做一点自己的思考和工作。

“耕读大学第一期招生是以农大研究生为主体,加入部分社会上有志于引导乡村践行有机农业、生态环保、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年轻人。教学安排至少一年。学员们需要脱产学习。”执行校长贺建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此次相当于打开一扇门,随着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耕读大学将办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贺建增透露,下一步还将针对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能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18-05-10 第4版 综合)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