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科学评估:保护执法能有效抑制宠物鸟类贸易吗?
2024-06-29 21:12
来源:中国科学报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是应对野生动物贸易问题的关键,其中,保护执法是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重要举措。这些保护措施的效果已成为许多研究关注的重点,但仍缺乏国家尺度上的系统评估。

近日,中山大学保护科学团队的一项研究以2016年全国“保护候鸟专项行动”为例,通过分析专项行动前后全国宠物鸟类市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反映保护执法的成效模式。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市场上鸟类总个体数显著下降

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层面持续开展了多类型的保护行动。其中,为了打击非法鸟类贸易,维护候鸟等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在2016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保护候鸟专项行动”,组织力量彻底排查候鸟迁飞停歇的重点区域,阻断非法交易链。

同期,由阿拉善生态基金会资助,“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组织的全国鸟类市场调查工作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开展,以资深观鸟者组成的调查小组调查了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之外全部省份的200多个宠物鸟类市场的贸易情况。

这项研究以2016年全国“保护候鸟专项行动”为例,筛选了重复调查的73个宠物鸟类市场进行比较分析,共记录到鸟类16目48科346种,含140723只个体。

结果显示,在全国执法专项行动后,市场中的鸟类总个体数显著下降。其中,受保护的鸟种个体数显著下降,从平均每个市场443只个体下降到242只个体,而未受保护的种类个体数显著上升。同时,本土野生鸟类的个体数也显著下降,而人工繁育的鸟种个体数显著上升。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市场鸟类个体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他们发现,在考虑了区域执法强度、同期野生鸟类记录数量和鸟类生物学特征等差异后,保护等级是解释贸易鸟种个体数量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此外,针对不同鸟类类群保护执法效果存在异质性,同时全国不同地区的鸟类市场对执法的响应也存在差异。

执法对受保护鸟种成效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从鸟类类群上看,雀形目是最主要的被贸易类群,约占被贸易本土野鸟种类的90%。

“然而,市场上大量出售的本土雀形目鸟类中仍有约三分之一的物种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或《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它们面临的贸易威胁没能及时受到保护关注。”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博士生梁智健说。

研究认为,执法的强度和公众的保护关注都与物种的保护等级紧密相关,因此要更好地发挥执法的效果,需要结合物种的贸易情况来科学评估保护名录的设计,以防一些受贸易威胁严重的濒危物种遭遇灭绝风险。

随着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调整,受贸易威胁物种的保护覆盖情况大幅改善。全国宠物鸟类市场中贸易量排名前10的本土野生鸟类中有7种已被列入调整后的重点保护名录,如画眉、红胁绣眼鸟、蒙古百灵、红嘴相思鸟、鹩哥和红喉歌鸲等。这些鸣禽未来的贸易和保护动态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阳表示,基于本研究的发现,保护执法活动对受保护鸟种可以起到保护成效。同时,由全国各地观鸟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市场调查能够为评估保护政策效果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未来如何推动观鸟爱好者参与保护行动,成为鸟类调查和保护的志愿者,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保护科学团队致力于采用更综合的评估框架来应对野生动物贸易和保护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刘阳表示,未来的研究还需结合对多源数据差异的了解,进一步运用市场调查、法律文书和新闻等数据,更全面地揭示贸易的动态特征,为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321479121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