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haw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ndhawk

博文

读书 | 写作中的古典风格

已有 2195 次阅读 2023-7-20 14:5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1 | 聪明人的写作风格

人行世间,通过与周围环境(包含人、物、事等)不断交互反馈,逐步建立起自己对世界与人生发展变化模式的基本认知,并在后续的实践反馈中不断修正微调。

聪明的人常常可从有限的实践中见微知著,学思有得,心中有悟;当所思所得所感不断积累,自然会萌生创作表达的欲望,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

语言是表达自己的最佳媒介,而写作文章则是自古以来表达自己的最有效方式。尽管自媒体时代图像声音媒介更加直观形象,然而其弊端如同早期的“看电视”类似:较少激发大脑的主动思考,刷短视频更像是单纯获取资讯或寻求喜闻乐见的内容刺激。

虽说经历了多年的学习生涯,语文水平应当勉强合格,但是自己在日常写作中常常感到困惑:为啥自己心中所想一旦落实到纸面文字,原本清晰的画面概念开始变得抽象难懂,码出的文字读来味同嚼蜡?有时即便自己再读一遍,也会疑惑段落内容间逻辑分离,似乎全文松散不成整体?反观公众号的热门文章为何读来经常饶有兴致?

正当此时,自己遇到了《风格感觉(The Sense of Style)》这本书,第一次知晓了写作风格的概念。

结合有限的文化储备,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写作风格的碰撞:

- 艺术风格: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唐·王勃·《滕王阁序》

- 古典风格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唐·韩愈·《师说》

自古以来,两种写作风格一直相伴而行,其中艺术风格突出写作形式,注重题材音韵、节奏句式,适合抒情引发共鸣;古典风格追求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兼具文采,适合说理解惑。

从事科教行业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自己思考与表达的方式更加倾向于理性表达的古典风格。那么何谓“古典风格”?如何在写作中学以致用?

02 | 具象化写作

021 借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

《风格感觉》的作者告诉我们: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

是不是读来有些怪怪的?好像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又不明白作者想说什么(ಥ﹏ಥ)

按照自己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是:用具体的实例去解释抽象概念,即具象化写作。

那么什么是“具体的实例”?

结合对学习观的理解:我们的认知来源于直接或间接实践的环境反馈,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接收过类似的反馈,如何从实践经验中挖掘共性模式呢?

比如告诉一个唐朝人:“下雨时一定要远离电器!”但是对方从未见过、听过所谓“电”的存在,因而无法认同接收上述正确的提醒。

书中采用物理学家Brain Greene解释多重宇宙理论的方法来诠释古典风格。大致的逻辑思路是:

-- 已有研究表明,宇宙在不断扩张,而且从大爆炸开始,扩张的速度在越来越快;

-- 同时考虑到万有引力的影响,宇宙间的物体应该存在彼此吸引力;

-- 分析物体合力的效果,可以猜想宇宙间存在一种互斥的暗能量,抵消掉万有引力限制,使得宇宙加速膨胀;

-- 当天文学家推导宇宙间有多少暗能量才能解释加速扩张现象时,发现了一个无人能解释的数字:0.000...{很多的0}...00138

-- 上述数字极小,但是又出奇准确,似乎经过了微调,以确保地球上恰好允许出现生命(引力大于斥力,行星高度压缩;斥力大于引力,行星消散)

-- 如果没有神秘力量的存在,那么如何解释上述精确恰好的数值呢?较为可行的就是大爆炸多重宇宙理论,即大爆炸时产生了极多数量的其他宇宙,我们所在的宇宙恰好允许地球上诞生生命

-- 引用生活中的实力:如同我们去商店买鞋子,只有货源充足的鞋店才能最大可能满足自己的尺码;同理,只有“货源充足”的多重宇宙才能保证其中恰如其分宜居人类。

上述解释多重宇宙概念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商店买鞋经历,将宇宙类比于商店,我们的宜居宇宙则类比于适合的鞋子。

你看,对于抽象概念可以避免从刻板的概念理论出发,转而从相似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示例——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为读者听众的既有体验,即具象化写作。

022 学以致用

事实上,具象化写作并非局限在文字写作,其思想理念同样可以落实在日常交流中——尤其当双方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的时候,比如给孩子讲道理。

记得有一次孩子抱怨语文作业,搞不懂老师为啥要求回家自主记忆背诵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不仅占用了自己的业余时间,而且记忆的效果也不理想。

自己其实想告诉孩子:模块化记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更多信息!但是如果直接甩出“模块化”、“记忆”和“信息”这类抽象词汇,估计孩子应该会更加混乱吧!

眼光一转,灵机一闪。

正好旁边有孩子平日最爱玩的小车玩具,于是自己挑选摆出来,然后提议和孩子比赛:看看谁可以最先记住挑出的车辆?以记住最多的为胜!

孩子顿时来了兴致,欣然应战!

自己将车一一摆好,分别是:

消防车×1,救护车×1,特警车×1,挖掘机×1,压路机×1,大吊车×1,公交车×1,大巴车×1,小轿车×1,面包车×1,跑车×1,F1赛车×1

结果自己毫无悬念胜出,孩子不解,为啥他每次都使劲用力了却都记不全呢?

在孩子渴望的眼神中,自己揭开了谜底:自己将所有的车分成了特种车辆、工程车辆、日常多人车辆、日常普通车辆和竞速车;其中特种车辆包括110、120、119三类,日常多人车辆包括公交车、大巴车。。。

自己还没说完,孩子就顿悟了,立刻照猫画虎尝试,果然一次成功!

自己趁热打铁:你看,我们如果突然记忆太多车辆,大脑会很累搞不定;但是大脑很聪明,懂得采用“小盒子”将近似关联的小车放在一起,这样就只需要记忆更少的盒子数量就好了!

孩子点点头。

自己乘势追击:我们的汉字那么多,常用字两三千,如何能尽快都记住呢?

孩子抢答:要用“小盒子”!

对呀!不过这里的“小盒子”就是字词之间的关系,比如反义词小盒子里有“好-坏”,近义词小盒子里有“很好-不错”,形近字小盒子里则有“杨-扬”,等等。

听完孩子心气理顺了,然后乖乖去复习背书了。

你看,采用“具象化”方式与孩子交流是不是也挺好?自己也尝到了甜头,之后经常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举例子解释学习规律,比如用孩子最喜欢的乐高积木做示例,已经掌握的知识如同2×2的小方砖,新知识如同2×8、4×4等新的乐高积木,我们完全可以用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比如2×8的板子可以看作是4个2×2方砖的串联;4×4大板可以看作是4个2×2小方砖的平铺,等等。

03 | 对话性写作

对于复杂抽象概念,具象化写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心中所想;然而大脑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一直采取单一的具象化模式来阐述概念,大脑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长时间听课或阅读的时候,很容易昏昏欲睡。

反观平时与人交流时,却鲜有说着说着睡着的情况。为何?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话模式可以实时反馈引发思考,大脑始终接受刺激不容易偷懒;另一个则是对话是一种信息双向流动,双方可以互相给予对方信息实时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信息内容与表达策略。

所以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古典风格不仅要求“具象性”,同时还要求“对话性”。

031 启发式Trick

什么是启发式?

考虑到大脑长时间接受单一稳定信号模式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设置一些诱发思考的小问题。

多说无益,直接上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普通表达示例

A.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启发式Trick示例

B.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有奶酪吃。

上述表达的最大区别在于:第一个句子描述的现象大家耳熟能详、其义自见;第二个句子描述的现象则需要稍微思考才能理解(如果大家知道捕鼠板的话,就会理解第一只老鼠被黏住,第二只正好安全踏过去吃到奶酪)。

你看,其实设置的思考Trick并不复杂,读者只需要稍微联想下已有常识,即可做出判断;虽然是极小的思考正反馈,但是当我们成功理解某个对象时,都会由衷感到极大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如果在书本中不时设置几处类似的启发式Trick,就可以不断给予读者大脑正反馈,保持大脑兴趣与注意力。

032 自恋性与自我意识表达

人都有自恋性。

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好看的小姐姐或小哥哥,我们突然会感觉紧张:万一对面的小姐姐小哥哥看我怎么办?今天头发整齐精神吗?穿衣得体吗?我的鞋边好像弄脏了?我的手表好像怪怪的?

我们总是过分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同时又没来由得坚信自己秉持的认知观点理由充分、无比正确。

自恋性在写作中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度表达自我意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写,而不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为了帮助大家在日常写作中控制自我意识的影响,书中归纳提炼了几点写作规范:

0321 节俭使用元话语

元话语指的是语篇中标记话语结构的标记词,比如写作时惯常使用“第一,第二,第三,最后”等类似的路标指示词,与其说设置这些路标词是为了方便读者把握后续内容,不如说是为了便于自己整理后续写作思路。

通常专业论文写作中会在Introduction的最后给予后续章节安排的说明,面对专业性读者无可非议。然而当写作对象面向普罗大众时,过多的路标设置反而会让本身不熟悉路线的行人感到迷惑。

因此古典风格建议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替代元话语,如:

元话语示例:

A. 这一章讨论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

B. 一个名字流行或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0322 避免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专业

当我们在某项工作中投入并取得一定成绩时,往往都倾向于多谈论该话题——讨论自己熟悉且擅长的领域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读者并非熟悉了解我们工作之人,因而过多涉及自己的求学与研究经历或许只是满足个人心理需求。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古典风格改写一段表述:

写作主题与专业混淆示例

A.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B. 小孩子不用专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对比其区别可以发现:A中已有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如何关注研究对于作者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是研究必须的综述基础;然而对于读者而言并不关心,读者关心的是B中提出的问题。显然相比于A,B可以更加直接地抓住读者注意力。

0323 不要乱用引号

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个词语的重要性或强调属于自定义词语,我们会习惯为其加上引号,如本文中提出的“启发式Trick”。

然而引号的使用有着明确的使用范围:一是用于表示某人的说话内容;二是用于语义上的变化;三是用于强调表达的并非一般词义。

其他情况尽量不要随意添加引号,因为具备一定阅读素养的读者会遵循上述使用范围去解读,极容易导致理解偏差。

0324 不要滥用不易理解的词汇

语言中有些词汇描述具体事物,如苹果、汽车、航天飞机等,通常有较为一致准确的定义和理解;有些词则称为抽象词汇,如“层次化”、“水平”、“很好地”、“极大地”等,此时读者读起来就会一头雾水,容易产生歧义。

模糊词汇示例

A. 小明为人非常诚实,这件东西肯定不是他拿的。

B. 小明为人诚实,这件东西肯定不是他拿的。

对比可能存疑:抽象名词“诚实”可以用“非常”来修饰程度吗?

听起来可能还好,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问题:人的诚实难道可以划分等级吗?在某件事上有五分诚实和十分诚实的区别吗?所以如果真想支持小明,不如直接说“小明为人诚实”。

0325 谨防知识的诅咒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掌握了信息A,则习惯性认为其他人也掌握信息A。

比如犯罪分子见到警察蜀黍就内心紧张打鼓,就是默认对方会知晓自己的身份;

比如夫妻之间吵架,互相埋怨对方为家里付出少,结果都感觉委屈,实质上就是默认对方应该知道自己的付出与不容易;

再比如你辅导孩子功课,鸡兔同笼问题讲了十遍还是不会,难免会愤怒发脾气!实质还是自己已经做过了许多鸡兔同笼的问题,而且懂得利用方程组高维度解题,而对于孩子而言,鸡兔同笼则是一个全新问题,并且没有多年的学习训练作为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能否明白孩子的“卡点”到底在哪里呢?

所以,知识的诅咒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我知道的默认你也知道,我会的默认你也会,结果就导致我与你交流时,忽略了底层信息差异,直接在自己的信息层次上表达发言,难免造成双方理解的偏差与误解。

那么如何减少“知识的诅咒”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一个是尽量少用专业术语、缩略语或技术名词,若必须使用,则应在第一次使用前给予详细准确地说明;

第二个是在讲述某个观点时,需要先和读者明确统一前置概念理论的内涵,以便于读者建立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一致性理解;

第三个则是实践领域的检验方法,将你的文章交给你的爱人、朋友甚至孩子阅读,当其不具备与你同样的知识背景时,是否依旧可以(近似)理解你想表达的主旨?回溯理解模糊之处可以定位被自己忽略的关键知识点。

04 | 写作方法提要

041 写作逻辑

当我们具备了具象化与对话性写作习惯后,大概率可以避免文章读来晦涩难懂的问题。

然而从文章写作逻辑上分析,最初的出发点并非是一个严谨的信息架构,而是一个有一个(或多个)主题发散而成的网状导图,书中将其称为思维网。

通过思维网我们可以理清思路,确定交流表达的信息点与内在逻辑;之后需要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则,将不同的词语组织成句,从而得到句法树与词语串。比如中文习惯上先说时空状态,然后才是事件信息;而英文则习惯先说事件信息,然后才是时空状态:

中英文句法差异

A. 7月份的一天,我在家里写完作业后打星际2。

B. I played SC2 after doing my homework at home on one day in July.

042 连贯之弧

当我们组织较多段落文字成篇的时候,不得不处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是松散独立的段落联结,读者就会感觉错乱无序,思维跳跃中断。

因此书中建议我们在写作时将语句和段落的连贯性一以贯之。

连贯的关键是语句段落间的内在联系,书中列举了常用的几种内在联系:

第一种是相似性关联,即属性存在相似或相反的情况,常见的如相似或对比关系的两类事物(如黑白天鹅);此外常用的“总-分”、“分-总”结构也属于此类。

第二种是接近性关联,如按照时间序列或空间关系展开论述等。

第三种是因果关联,常见的如“因→果”和“果→因”。

由于段落语句关联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考查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

05 | 写在最后

读完《风格感觉》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知晓了古典写作风格。不同于注重华丽形式与情绪感染力的艺术风格,古典风格更像是两个朋友间的交谈,当对方露出疑惑表情时,顺手指向周围的景象:“看,我想说的就是这样!”,而后对方恍然大悟,欣然同意。

当然,书中所讲述的内容远比自己理解的丰富,只是后半篇幅侧重英语使用者的风格训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来看看。

最后,奉上自己总结的知识脑图,希望可以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古典风格写作.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3211-1396037.html

上一篇:读书 | 思考,快与慢
收藏 IP: 121.250.51.*| 热度|

5 吴斌 尤明庆 郑永军 孙颉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