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参加研究生面试后的几点感触 精选

已有 12112 次阅读 2020-6-10 17:55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复试、科普

前几日,受我们学院(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委托参加了兰大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总共100多个考生参加面试,前后经过三天时间,见识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因而有了一些感触:

1 总体上男女比例失调,男生少,女生多,男生在面试中占优势

这次参加面试的考生共100多人,其中男女比例大致为1:2。女生初试成绩普遍比男生偏高,可能是女生比男生更擅长考试吧。我不知道其他学校,其他学科是也否存在这个现象。虽然女生初试成绩比男生要好,但是面试过程中男生更受欢迎。这倒是不是说男生面试表现更好,而是和我们的生态学专业有关,很多老师有出野外的需求,觉得男生更加适合。对此,我不以为然。普遍来说,男生可能比女生更适合野外工作。但是这种适合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野外不是女生的壁垒和屏障。我研究生期间接触到的几个从事野外工作的女生,干得都不错。女生不适合野外工作是一种认识的标签和误区!

2 性格好的学生占优势,性格不好的容易遭到质疑

复试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性格特别好,即便是不会的问题,也异常淡定或者用微笑打破尴尬的局面。这类同学在面试中往往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很容易得到比真实表现更高的分数。这个原因也好理解,研究生阶段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性格好的同学不容易走向极端,老师心里踏实。

3 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差不多,能让导师眼前一亮的学生仅十之一二

面试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差不多,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也只有十之一二。这很符合科研群体的特色,最后能坚持走下来的也就大概是这个比例。这类同学不一定是名校出身,也未必是初试的高分。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一般同学强很多。比如,一个女生被老师问道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她的回答中,看不出有多专业。但是,她逻辑清晰,另辟蹊径,自圆其说,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能力,并且是科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

4 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学生

整个面试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乖的学生大多被留下了,哪怕她/他的初始和面试成绩一般。而一些比较个性的同学则多被刷下了。那些有个性的同学不乏有想法的,可是他们表现出不同与常人的举止后,很容易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令导师敬而远之。这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有关。中国文化历来崇尚中庸之道。可是,中庸适合科研吗?我见到过很多性格古怪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科研成绩都非常优秀。可但按照我们标准和评价体系,他们往往很难通过复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和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当前,导师的名额非常紧张,而承担的压力又重,需要对学生负责,因此生怕学生点事情,砸在自己手中。因此,对于那些表现比较个性的同学就各位慎重,大家多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5 面试中有学校出身的歧视吗

很多考生面试之前担心自己的出身——本科毕业院校不好而遭到歧视。凭心而论,在面试过程中名校毕业生的确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现实中这种优势并不大,至少不是决定性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名校并不多,名校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兰大的更不多。这就造成一种局面:大部分毕业生学校一般,即便是一些普通的211也并不比那些一本类院校强多少。因此,这种所谓的歧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严重淡化了。此外,面试过程中,评委对名校的考试要求自然也高。比如,同样的问题一般学校的考生不会大家也就不说什么了,而那些名校的考试不会,大家可能有更多的想法。

6 跨学科的考生在面试中可能吃亏

就生态学专业而言很需要跨专业的合作。生态学领域很多重大成果的突破得益于跨专业的合作,比如当年威尔逊先生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是,现在复试过程中跨专业的考生可能处于劣势。虽然我们知道,基本的知识可以慢慢弥补。但是,面试过程中要问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常识。而这些跨专业的考生很容易被问住。不过,如果考生比较机灵,能够把生态学和自己的本专业结和起来,进行分析和探讨,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性认识,由于样本量有限,和真实的面试情况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且不可作为依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233-1237303.html

上一篇:我的研究生复试:上错花轿嫁对郎
下一篇:兰大故事:榆中科考见闻录(1)
收藏 IP: 210.26.56.*| 热度|

31 王安良 郑永军 宁利中 武夷山 黄永义 王喆 帅凌鹰 张晓良 史晓雷 贺乐 朱平平 郁志勇 段含明 杨轶杰 吕洪波 张照研 彭真明 李庆祥 韩玉芬 石磊 孙志鸿 庞峰 周忠浩 岳建军 郭胜锋 齐国臣 刘旭霞 吕秀齐 胡培培 白龙亮 史永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