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科学家的故事:避孕药之父 精选

已有 5803 次阅读 2016-10-8 22:58 |个人分类: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学家, 奥地利, 避孕药, 犹太人, 最大的

2015年1月30日,一个人去世了。


在没有这个人以及他所做的事之前,女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肚子何时隆起。当一个男人插入自己的身体,整个过程就挣脱了女人的掌握。


而在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发生以后。一切不同了。女人可以完全脱离男人掌握自己是否怀孕,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巨大进步。女人最大的权利,怀孕,终于历史上第一次把握在女人手里了。


这个人就是卡尔·杰拉西,又一个犹太人。



一、虎口逃少年


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奥地利出生的犹太人,他有一个始终无法躲过去的危机。


纳粹。


但是奇迹一般,在纳粹的屠刀伸到奥地利之前的1939年9月,杰拉西和家人以难民身份逃到了美国。那一年他16岁。


奇迹并不会只发生一次。否则那就不是奇迹了。只是偶然。初到美国的杰拉西一家,身上只有20美元。没人会想到,这么穷的人,也会被黑心出租车司机骗走仅剩的20美元。


他们会饿死吗?


奇迹当然不会发生一次。16岁的杰拉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写信给罗斯福,希望能获得帮助。


他居然就获得了。进入大学,他读的是化学。1943年,19岁的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在1945年21岁时他就获得了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而我21岁还在读大二。



二、避孕药之父


1951年,这一年杰拉西27岁。那时,他在墨西哥城。


他带领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合成雌激素研发出炔诺酮(norethindrone)。成功的时候他只有28岁。仅仅一年,他就改变了整个世界。当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这就是最初的一种避孕药的关键成分。在此之前,科学家做这方面实验都使用黄体酮。而黄体酮必须提取,非常昂贵。并不实惠。虽然科学家早就发现了黄体酮的避孕效果,但是价格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


开始时,他们认为这会成为在不孕不育问题上的重大突破,而不是在避孕方面。但很快这一“歪打正着”的研究在避孕方面的重要性被认可,5年的试验,证明了这一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于是,以炔诺酮为关键成分的第一代口服避孕药诞生。作为一种药物,服用它的人却并非病人,这在人类药物史上还是首次。


从此,就像阿姆斯特朗成为月球的代表。杰拉西也成为避孕药的代表。只不过,没几个人真的知道。


1960年,FDA在充满争议中批准了口服避孕药的上市。从此,杰拉西被称为“避孕药之父”,不过他更想被叫做“避孕药之母”。虽然他不是女的,他却觉得自己是一个男性女权主义者。不管有多少人对避孕药有多少赞美和非议,他始终认为,避孕药的唯一作用只是给了女人选择是否怀孕的权利。


作为一个科学家,杰拉西是唯一同时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和美国国家技术奖的科学家。他撰写过1200篇学术论文;他曾在韦恩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了5年书,获得了20多个名誉教授头衔和数十种奖章奖励。但是因为避孕药,他只获得了一美元的奖励。大概他所获得的最大的奖励就是一个专门为避孕药创造的词:Pill。P大写,只指避孕药。当然还是两家盈利能力超强的公司(卖避孕药的新泰克斯和卖杀虫剂的佐伊肯)的领导者。所以他不差钱的很。


大概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为此,他专门还写过一本小说:《诺贝尔的囚徒》。



三、当代达芬奇


如果你以为杰拉西只是个科学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仅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艺术收藏家,甚至作家。


1971年,杰拉西去了一次欧洲。回来时,他把从伦敦拍卖得来的法国画家和雕塑家德加的青铜马背在身边,在美国海关蒙混过关,这是他很得意的经历。他有一部自传,其中一章的名字就叫“德加的马”,写了这件事和他作为艺术品鉴赏家和收藏家的一些经历。


虽然不幸的是1978年他的艺术家女儿去世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他卖掉了大多数收藏版,在加利福尼亚州伍德赛德附近设立一片艺术庄园,为艺术家提供工作场所和住宿,先后有1300多名从事视觉艺术、文学、舞蹈、音乐的艺术家接受了赞助。从这里,他更像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了。


1980年开始,他开始完全抛弃了科学家这一身份,玩起了作家。当然,这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后来是他的第三任夫人。但是在他们相识的时候,杰拉西还是个科学家。在他们谈了四年恋爱的时候,某一天,这个女人突然离开了他,投向了一个男作家的怀抱。


男人,总是不那么愿意人数。他宁愿向她证明,自己也是个当作家的料。当杰拉西写完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小说手稿寄给了那个女人。


结局还是很喜剧。他们结婚了。代价是,这篇小说永远不能发表。它的读者只能有一个人。这部小说写了什么呢?据说写的就是他们的感情,但是已经不得而知。


杰拉西是一名科学小说作家。他主要关注的是科学家群体的人性。他的作品对与科学有关的人所组成的部落的真实社会生态进行了全景式的体现。他的小说会涉及科学细节,甚至具体到某个数据。


后来,他写出了20多部小说和戏剧,每次都会先拿给他的爱人米德尔先看。每一次,米德尔都说:“我的化学家,你写的很好。”


“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高的赞美了。”杰拉西说。


2007年,米德尔因癌症逝世。去世前,她对杰拉西说:“化学家,你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无趣过。”


(杰拉西自传)


四、避孕药之熵


最后一节,我想说说避孕药对世界的影响。

当《泰晤士报》评选“一千年里最有影响力的30位人物”时,大多数公众选择了杰拉西,因为他发明了用于人类的口服避孕药和用于控制害虫繁殖的药物。


后一点没有争议,前一点充满了争议。反对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认为避孕药为性滥交提供了保险,是通奸、出轨和婚姻破裂的罪魁祸首,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毒害。


避孕药从来不是社会混乱的催化剂。相反,避孕药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底线。


这种反对当然是无稽之谈。避孕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长。古希腊就出现过跳跃法避孕。古代欧洲还有啪啪啪之后的半夜拉四次磨的方法。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的天性。有性生活,就必然有怀孕。在此之前,虽然很早我们就有了避孕套,但是避孕套终究还是男性主导的。如果男性不戴还强迫你性交,你就完全没有办法了。


避孕药并非不合时宜。1960年,避孕药大概整整迟到了上百年。仅仅10年之后,全球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就超过了5000万。


更何况,避孕药出现的时候,美国正在流行嬉皮士,摇滚,妇女解放。没有避孕药的话,大概世界上又会多几百万孩子了。《承诺的历史,危险与解放》一书的作者泰勒·梅提道:“如果时机未到,充其量那只是避孕潮,而不是性革命。尽管避孕药已经诞生,但真正的性革命却从未到来,直到女权主义的兴起。”


在避孕药普及的1970年到1975年,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从23岁推迟到了25.5岁。与此同时,女性因婚姻而辍学变得更为少见,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成倍增加。更多的女性开始关注生活和工作。1967年,一位23岁的印第安纳教师对《时代》杂志说:“结婚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我们得买房子,得继续生活。是避孕药的帮助,才让我们不用担心发生意外,才可以继续生活下去。”


与此同时,雇主们也希望雇用更多女性员工。1966年,美国失业率为3.8%,几乎雇用不到男性员工,而这一年成年妇女的工作人数上涨了10%,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雇用女性职员。而在避孕药出现之前,这样的情形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避孕药带来了机遇,女权主义者开始争取扩大妇女权利的斗争。1972年,教育歧视结束,法学院和医学院为妇女敞开大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戈尔丁认为,是避孕药的出现让学校开始放心接纳女学生而不用担心她们过早怀孕。在1970年到1980年间,法学院女生数量从4%升至36%,商学院女生数量则从4%升至28%。“很多人认为避孕药与转变无关。在他们的观点中,推动教育变革的是女权运动。”戈尔丁说。但她的研究表明,不同州内允许避孕药进入校园的时间与当地女性取得进步的时间存在关联。


英国女权作家菲利浦说,毫无疑问避孕药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她说,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孕药的出现使得妇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人。她的上一辈人总是担心如果她们有性生活的话,就会怀孕,而一旦有了小孩就要呆在家里照顾小孩,不能工作。因此,避孕药的社会影响要比它对性行为的影响更重要。


他的发明不仅让全世界的女性,也让男性获得身心的解放,把饮食男女从怀孕的负担、忧虑和惊恐中解放了出来。所以,在2000年的千年狂欢和纪念活动中,避孕药以位居第二的排名,被选为千年以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项重大发明之一。 


过去半个世纪关于避孕药的争论已经明晰地表明:科学本身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尤其是在那些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层面。如同转基因,如同中医,在这些涉及社会层面的科学问题上,一切科学问题都绝不仅仅是科学问题。科学也绝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与引用:

“避孕药之父”杰拉西的人生--新闻频道--中青在线

卡尔_杰拉西作品中的

品尝这块“瑞士硬干酪”――读卡尔·杰拉西的自传_WxNIU_新浪博客

生物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76008-1007502.html

上一篇:2016诺贝尔:孤独的酵母之大隅良典
下一篇:扎克伯格的一个亿是怎么来的?
收藏 IP: 210.73.10.*| 热度|

9 王春艳 王嘉文 马德义 郭向云 田云川 侯成亚 张晓良 杨正瓴 liuhaoa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