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单分子荧光光谱
热度 3 秦培武 2013-6-16 06:05
在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 阿莫迪欧 · 阿伏伽德罗 先后在 1803 和 1811 年提出原子和分子学说后,直到 1911 年法国科学家佩兰通过布朗运动实验才第一次证明了分子的存在 1 。在那时佩兰就曾试图通过肉眼在显微镜下观测单个荧光分子,但是由于受限于但是得实验条件的(人眼的灵敏度,光源,显 ...
个人分类: 评论|978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无/弱荧光分子的单分子检测
热度 1 秦培武 2013-6-16 06:04
随着单分子荧光光谱的日趋成熟以及激光和探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可以用于单分子荧光光谱技术,但 单分子技术对于荧光分子的要求仍然比较严苛:首先 荧光分子 必须 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和较大的吸收截面,使荧光分子可以在弱激光激发下得到足够强的荧光信号;其次荧光分子的荧光寿命或激发态寿命要足够短 ...
个人分类: 评论|6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室温单分子荧光光谱简介
秦培武 2013-6-16 06:00
自从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单个荧光分子被成功探测后,室温下进行单分子探测和成像随之吸引了很多小组的研究兴趣。由上一章内容我们知道 在低温下 分子光谱线宽很窄,吸收截面比室温下要高 5 -6个数量级,室温下单分子荧光的探测主要问题是提高检测灵敏度 。 直到 1993 年 Betzig 等人利用近场光学显微镜,让我们真 ...
个人分类: 评论|762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高分辨单分子荧光光谱简介
秦培武 2013-6-16 05:57
为了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超分辨单分子成像区别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高分辨单分子荧光光谱并非指空间分辨率而是指光谱分辨率。我们知道在室温下一个染料分子的吸收和荧光光谱是比较宽的,其半高宽大约在几十个纳米。这是因为在室温下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溶剂分子等)的影响,其光谱线被展宽,各个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被展 ...
个人分类: 评论|1017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常用的单分子荧光显微镜
秦培武 2013-6-16 05:53
目前实验室常用的远场单分子荧光显微镜主要为共聚焦显微镜和宽场显微镜。 (一) 共聚焦显微镜 图 2.3.1 样品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示意图 如示意图 2.3.1 所示,共聚焦显微镜是指将激发光聚焦的染料分子上,同时染料分子发射的荧光通过同一物镜收集后聚焦到探测器上进行检测。但是在此显微镜下只能激发和检 ...
个人分类: 评论|189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荧光显微镜主要部件
秦培武 2013-6-16 05:45
(一) 物镜 作为显微镜成像系统中最重要的元件,大多数单分子荧光显微镜中,物镜不仅用于收集荧光信号,还用于聚焦激发光的作用,因此物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成像质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空间 分辨率、收集效率等重要参数都 主要由 物镜 的参数决定 。 通常从成像角度讲,物镜可以看成一个焦 ...
个人分类: 评论|999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荧光显微镜基本原理
秦培武 2013-6-16 05:37
荧光显微镜是通过透镜成像的原理将荧光样品进行放大成像。 我们知道对于单个透镜成像,当物体处于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单个透镜成像对于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是特定的,并且距离的改变其放大倍数也不同。显微镜通常使用两个透镜组合,即物镜和目镜,使其操作更加便利且放大 ...
个人分类: 评论|110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贝塞尔平面光显微镜
秦培武 2013-6-16 05:34
超分辩率显微镜可以有超级空间分辩率,但不能长时间成像。平面照射显微镜毒性小可以长时间三维成像,但平面分辩率受制于薄光的厚度。贝齐格结合一种基于贝塞尔光束的平面照射与超分辩率的结构照明整合起来实现高速高分辩率低毒性成像。 2011 年时贝齐格发表了用长铅笔样的细光在限制平面光照明显微镜的激发范围。为达到 ...
个人分类: 评论|59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平面光显微镜
秦培武 2013-6-16 05:28
三维成像需要光学显微镜具有断层扫描的功能,这就需要分辩聚焦和非聚焦背景光。常见的荧光光学断层是共聚焦和双光子,但人们始终在探索新的手段,可以高速,广视场,与长时间成像。这里有两个技术:平面照射和结构照射。用过显微镜的人都知道,当样品不聚焦时成像会模糊不可分辩,这是成像中的头疼问题,尤其是对厚样品成 ...
个人分类: 评论|41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显微镜历史:第三部分
秦培武 2013-6-16 05:21
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由华裔学者庄小威发明,想必更为大家所熟悉,光控荧光小分子由庄小威实验室的研究生马克﹒贝茨(Mark Bates)2004年首先发现,实际上可以用激光 开光荧 光小分子在其它实验室如Taekjip Ha等也曾被观察到过,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但马克﹒贝茨的发现得到了小威的重视,随后她根据这一发现设计出随机 ...
个人分类: 评论|57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6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