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cit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city

博文

中国风景的文化地理传统

已有 1009 次阅读 2023-7-22 17:0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风景审美,源于道家哲学。这是春秋时期起源的哲学思想,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态度,也就是古代人地关系的观念。

   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讲求与自然界亲近融汇,始终把人世间社会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若干部分,它们互相融洽,互相依存发展。

IMG_20230714_102312.jpg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战祸连绵,以道家思想基础的玄学大发展,文人隐居逃避,寻求诗意潇洒的山川游历的活动,注重于跋山涉水时的审美感悟。文人对风景审美理论成形,正式形成中国式的风景名胜。

9.jpg

   个人或者群体经历多次改朝换代,连绵战乱社会,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审美不仅仅是看看山水而已。通过数千年的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的山水审美意识和认识观念构成。自然界山水融入了人文理念,成为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徜徉在文化认定的好山好水之间,给人生情怀找到寄托的地方,获得多方面的心理的润养,逃离喧嚣城市,以静山净水为生活的归宿,同时,文人还把山水世界当作艺术表现的恒定主题,驰骋像地心游其间。游历、隐逸、卧游这三种方式可以基本概括雅文化与山水交往的内容。


拙政园.jpg

   在古代哲人的思想中认定,自然界一切的存在有内在统一性,存在着宇宙的本原。这种宇宙万物之原或所有的存在的整体就是“道”。道既抽象又具形,既可裂演变为纷繁无数,又可复归为一元。对于古代文化人来说,探寻宇宙社会之道进而尽可牟与之契合,这乃是人生的要务,也是辉煌的成功。心灵与宇宙的最高级存在融为一体,从而超乎一切风俗,而且超越任何辉煌,超越任何高峰体验,达到无限和永恒。

   自然界中寄托着道,而契道的主要途径之是静观自然。朴素地说,与之相契也就是“游乎天地一气”,“万物与我为一”,走向山川松竹之间终于达到“物化”。

   可以肯定,走出人间、走向自然并不等于融与自然,但至少是相契于道开端,契道需要有形而上的精神素养——玄心,可首先需要迈向道充盈其间的自然界。


   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0_yubao_8882_20130416023852.jpg


IMG_20230515_183347.jpg

   古代寺庙地址大多数处于山麓,前绕清溪,环顾四望,群山若拱,位置幽静,风力亦是最小,且藏而不露。至于山岚翠色,移置窗前,特其余事了,诚习佛最好的地方。对此寺庙的感受在于地理空间,远远超出寺庙建筑本身。宗教信仰和修炼,深山里领悟自然与社会真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8506-1396260.html

上一篇:我刚刚申请的微信公众号,题目是:探索地理和风景人生
收藏 IP: 222.94.164.*|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