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hw

博文

李老师,一路走好! 精选

已有 6017 次阅读 2015-1-16 08:0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这几天,圈里,群里,都沉浸在悲痛情绪中,李老师就这么走了,他才67岁,那么年轻。。

我们师大遥感中心,地遥院的每一位同学,不管是先生指导过的,还是仅有数面之缘的,都被先生的精神感染着,被先生的事迹感动着。。有的同学以二锅头祭奠先生;有的同学在讲课时提到先生,潸然泪下;这几天见了,听了好多好男儿为先生流泪。

师母说,李老师生前提到他的学生在科学网上与李老师的交互不多,其实,先生的博客一直关注,一直也获取着灵感,汲取着营养,但评论很少,和先生互动很少。一是先生知识面很宽,很多东西领会不到先生的层次;二是也不想先生那么洒脱,想说就说,网上发言毕竟还有一些顾虑。不过很多时候看到先生的很多博文,还是会和周边的人分享。

唯一一次在李老师的博客下留言:先生关于尺度效应的博文 :求助:怎么写position paper讨论遥感尺度效应,我忍不住做了评论[22-23]:

李老师,我是学生万华伟,一直潜水看您的博客,因为学校过程中形成的先验知识,对“尺度”二字更为敏感一些。忍不住上来说两句。
工作中主要在做遥感的应用,确确实实感到尺度问题的存在,最简单的,现在敏感目标的提取中,大家都尽量用高分数据,但是否数据分辨率越高越好,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每种目标也是有大有小,如何选取最佳分辨率,尽管以前看GoodChild一书时也有相关结论,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虽然现在没有专门进行尺度的研究,我个人觉得还是如果大家都重视,搞应用的结合具体问题研究,搞理论的从普适性的理论来研究,正如您所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我觉得肯定能做出对遥感科学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在尺度方面,我目前主要思考的两个相关问题是:针对特定有现实意义的目标的最优空间分辨率的选择,需要的遥感和对目标理解认识两方面的知识;再就是空间异质性参数的简洁表达方法,在利用遥感数据做调查时也发现传统的地面调查指标非常明确,统计理论也很成熟,后期分析的定量化程度很高,我个人也希望在传统的统计学中找到一些答案,就像方差一样,直接就表达了一维空间中的空间异质性。目前还纯属个人兴趣,不是项目/工作中必做的任务。
总的感觉研究遥感的尺度问题,还是要从传统学科吸取营养,比如,统计学、气象、自然地理、生态学等,学习他们是怎么处理尺度问题的,然后创新性地解决遥感科学中的尺度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个人拙见,很浅显,请李老师批评指正。


没想到评论被李老师重新发帖了:MAUP:续答博友问,他写道:

 求助:怎么写position paper讨论遥感尺度效应 评论2223中,万华伟博友说:“您这篇文中主要谈的就是遥感和自然地理学的结合,并给出了研究地表参数普适性时空尺度转换方法的框架,已经指出了具体的努力方向,还需要大家继续投入大量的精力,再来点灵感~”。是的,尤其需要搞行业遥感的人,和我们一道作。关键在大家要有共识。目前我是想以全国几次土壤侵蚀大调查为切入点。你们环保方面有这样的工作吗?不管怎么样,先请您来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讲讲你的体会和经验。你的一些困惑,伯延臣老师也许更适合回答。GIS比我们RS更重视尺度效应,但偏重于MAUP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猫扑?)


之后去参加了讨论会,被先生提问,更深刻地理解了尺度。先生说:只有遥感中的尺度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到现在记忆尤为深刻,也一直在理解。如何搞清楚遥感中的尺度问题,这种人为地获取了不同尺度的数据。后面也参与了先生的咨询项目。现在先生不在了,自己之前也专门研究过尺度问题,研究过分形,研究过空间异质性,研究过生态景观格局,不知说学习过是不是更合适,毕竟没有像样的研究成果。经过这几年工作,对尺度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一些,与读书时为研究而研究不同,希望日后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祭奠先生的在天之灵。


李老师,一路走好!晚辈没有资格评价您,但您在科学上和生活中都践行着简单原则,实事求是,不畏权威,您的成就,您的故事,您虽然短暂但不同寻常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尊敬,我也希望自己努力做像您那样的人。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3291-859872.html


下一篇: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空中俯瞰生物多样性-刊于《世界环境》
收藏 IP: 222.85.131.*| 热度|

18 武夷山 杨正瓴 赵美娣 李志俊 王健玲 杨金波 陈云坪 王春艳 水迎波 蔡小宁 陈安 宁利中 徐大彬 陈筝 余世锋 bridgeneer chenhuansheng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