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第五章 七遍通,教是为了不教(2023新版融智学)

已有 482 次阅读 2023-1-26 10:44 |个人分类:融智学前期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第五章 七遍通,是为了不教

导读:如何教会一个人某种语言的高超技艺?先是听说读写译述评,再是图纲线块基点题,最后是懂会熟巧用分合,附加时间安排和空间划分,一共五个按照刻意练习要求的七遍通。目的是达到原本需要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把一个外行转变为内行而且还是高手的做法,通过5+2=7类七遍通的途径而兑现。其中第二个七遍通对于知识模块加工非常有效,第三个七遍通对于软件建模十分有效,同时对于硬件操作也非常管用。三个七遍通实际的刻意练习是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科目内容而展开来进行的。

第一节 听说读写译述评

导读:聚焦语言(三类双语)技能技巧的刻意练习。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系列的双语及多语结合发挥作用的时代,因此,我们的语言技能技巧的刻意练习就非常重视汉英或英汉、语数、领域术语与通用俗语三类双语的技能技巧的刻意练习。如果再遵循一万小时刻意练习那么至少五种语言符号体系的刻意练习加在一起就需要五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太难做到了)。

为此,我们借助言和语的关系数据库及其调用过程中积累的三类双语使用大数据汇集的各类顶尖专家刻意练习所形成的技能技巧,实际上就是贯通了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知识表达以及常识化的软硬件模式识别三方面的心智三重属性以及三个系列的因素集群的刻意练习成果,提炼出了其文化基因,并以言识软硬形式化系统工程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途径,通过人机交互协作协同的方式方法,在我们选择的师生长课体系推进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节 图纲线块基点题

导读:聚焦认知(知识模块)技能技巧的刻意练习。如果说知识与能力在传统的认识认知上被视为知行分离的,那么,在三智双融的视域,刻意练习知识模块的表达或理解的过程及其技能技巧就是知行合一的操作,属于认知(知识模块)技能技巧的刻意练习的范畴。两图、两纲、两线、两块、三基、三点、三题,简称:图纲线块基点题,七遍通。它就是明确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教材以及研究生和专家阶段的专著而特意设计的,要求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必须精通的课程,简称:师生长课。这是2008年我们给教育部的建议方案之一。它在后续的各式各样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被进一步改进、优化、推广和普及了。


第三节 懂会熟巧用分合

导读:聚焦软件(涵盖硬件)技能技巧的刻意练习。

懂会熟巧用分合七遍通,旨在对于软件建模(进而涵盖硬件操作)做到驾轻就熟。按照以往的常规必须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把一个外行转变为内行而且还是高手。现在,用七遍通的做法即可达到近似相同的刻意训练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七遍通,一方面,各有其侧重的刻意练习领域;另一方面,又有它们彼此结合一道来刻意练习的互补效果。如果从教是为了不教(实际上就是不必再重复地教)的角度来看,那么,通过刻意练习,但凡能够做到上述七遍通的任何一个,就已经算是出师了,也就是具备了教的能力了。


导读仅仅只是点到为止。举例说明如下

例1:怀特黑德自己的教学总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他意识到数学是一套不连贯的、基本上深不可测的练习,因此偶尔会就数学教学发表演讲。他强调通过以各种方式使用一些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以获得对这些概念的生动理解,从而形成对其力量的亲密感觉。他还认为文学的教学方式妨碍了文学的享受,课程支离破碎,教师受到外部考官设置的统一考试制度的束缚。1916年作为数学协会主席,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教育的目标:改革的呼吁”。

怀特黑德提醒青少年养育员,教育的目的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文化,”他说,“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情味的接受。零碎的信息与之无关。”他的演讲因其无与伦比的清晰、活力和现实主义以及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调和而成为经典。随后是关于自由节奏和纪律等主题的精辟文章。尽管怀特黑德关于教育的文章对英国的实践影响不大,但它们启发了英国、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许多教师。

例2

The common theme underlying Dewey’s philosophy was his belief that a democratic society of informed and engaged inquirers was the best means of promoting human interests.杜威哲学的共同主题是他相信,一个由知情和参与的询问者组成的民主社会促进人类利益的最佳途径。Further study of child psychology prompted Dewey to develop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at would meet the needs of a changing democratic society. 对儿童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促使杜威发展了一种教育哲学,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民主社会的需要

为了发展和阐明他的哲学体系,杜威首先需要揭露他所认为的现有传统的缺陷。他认为,西方哲学的显著特征是其假设:真正的存在,即完全真实或完全可知的存在,是不变的、完美的、永恒的,是经验世界可能拥有的任何现实的来源。柏拉图的形式(与特定事物的性质相对应的抽象实体)和基督教对上帝的概念是这样一个静态的、纯粹的、超越的存在的两个例子,与之相比,任何经历变化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不那么真实的。根据十七世纪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一个现代版本的假设,所有经验都是主观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无法提供物理世界存在或本质的证据,其“物质”最终不过是运动中不变的延伸。因此,西方传统一方面对真实的现实与另一方面对世界人类经验的无限多样性和变化进行了彻底的区分

杜威认为这种自然哲学是极度贫乏的。他拒绝存在与经验之间的任何二元论,他提出所有事物都会发生变化,并且确实会发生变化。没有静止的存在,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本性。经验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因为人类的心灵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经验是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因此是世界性事件。因此,人类生活面临的挑战确定如何适应变化过程而不是以某种方式超越变化过程。

杜威发展了一种形而上学,它研究了包含人类经验的自然特征,但,要么被更传统的哲学家忽视,要么被他们歪曲。他称之为“不稳定”、“历史”和“目的”的三个特征是他的哲学项目的核心。

对杜威来说,一个不稳定的事件是某种程度上使持续的经历变得有问题的事件;因此,任何障碍、破坏、危险或意外都是不稳定的。如前所述,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包括其他人类及其居住的社会机构,都是自然事件。暴君的任意残忍或陌生人表现出的善意,就像洪水造成的破坏或日落的鲜艳色彩一样自然而不稳定。也必须以这种方式,看待人类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人类的知识与不稳定、不断变化的自然完全交织在一起

变化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与过去的自然过程阶段完全缺乏连续性。杜威所说的历史,是一个具有可识别结果的变化过程。当历史的组成过程被确定后,它们就会受到修改,其结果可以被有意地改变和保证。杜威的历史观对人类有着明显的影响:没有人的命运是由事先给定的人性、气质、性格、天赋或社会角色决定的。这就是杜威如此关注发展教育哲学的原因。在适当了解人类成长所需条件的情况下,个人可以以各种方式发展。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一种特定类型的活跃历史——人类历史——的成果。

至少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公元前384–322年)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就使用了目的或最终原因的概念,即被认为是自然目的或目标的原因(见:目的论)。在伦理学中,目的是道德行为的自然或有意识地确定的目标;它们是道德上的绝对,比如幸福或“善”,人类的行为就是为了实现这些。但在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之前,必须认清这些目标。另一方面,对杜威来说,目的是一段历史的刻意构建的结果。因此,他的“善的建构”这一表述概括了他的哲学的许多意义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不稳定的世界自发地闯入他看似稳定的生活过程时,他会识别和分析他特定处境的组成部分,然后考虑他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以达到杜威所说的“完美”结局。这样的目的是这些特定条件的实现,这对他们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同样,没有绝对的好东西可以用来评价行动;相反,在考虑到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任何促进人类繁荣的目的都是好的。

杜威加入了美国实用主义,并为其提供了方向19世纪中期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提出了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思想家将其延续到20世纪初。预见到杜威,詹姆斯将现实视为一系列“嗡嗡声”而非静态数据,他认为心理体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区别是“混乱”而非原始的。杜威也采用了早期实用主义的另一个主题,即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例如,皮尔斯赞扬了科学方法对重复测试和修改假设的开放性,并警告不要将任何想法视为对现实的绝对反映。总的来说,实用主义者受到了19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的启发。

杜威所说的实用主义的特殊版本,他称之为“工具主义”,是一种观点,即知识源于对事件或变化过程之间的相关性的辨别。

杜威按照他给它起的名字,并与早期的实用主义者保持一致,他认为思想是人类用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工具。具体来说,想法是行动计划和未来事件的预测。当人们准备以能够产生可预测结果的方式使用给定对象时,他们就有了一个想法。因此,当人们准备用锤子把钉子钉进木头时,他们就想到了锤子。医学科学中的一个想法可能会预测,某种疫苗的引入将防止未来某种特定疾病的发作。当然,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必须进行实验测试,看看他们的预测是否得到证实。实验本身是容易出错的,但通过进一步的、更严格的调查,错误的机会得以减少。工具主义的运作前提是,思想使人们能够将自然事件(包括社会过程和制度)导向人类利益。

考虑到杜威哲学强调思想的可修改性、自然的流动性以及目的或物品的构建,人们可能会想知道,杜威哲学如何能够提供道德标准来评估所谓的物品。杜威没有对工具主义者如何确定善与恶之间的区别这一问题做出彻底、系统的回应。他典型的反驳是,当人们充分意识到危险的自然事件可能会受到人为的刻意控制时,人类的成就感将更加广泛。然而,杜威提出这一主张时,并没有充分权衡人们如何在一种提出的实现愿景和另一种愿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当人们对各自的价值存在诚实的分歧时。然而,尽管杜威从未解决过这个问题,但他确实在他的民主哲学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称之为“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杜威认为民主是一个积极的社会规划过程,是共同生活各个领域的集体行动。民主也是道德价值的来源,可以指导建立和发展促进人类繁荣的社会制度。然而,与其他道德框架(如伟大的宗教传统或政治意识形态)不同,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不是绝对主义的,也不是相对论的,因为它的规范和程序是错误的和实验性的。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协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相互协商,以确定和解决他们的共同问题;事实上,杜威将民主称为“社会智慧”。杜威表示,在一个完全民主的社会中,人们会相互尊重,并表现出修改自己观点的意愿,同时保持合作行动和实验性调查的承诺。

例3,4,5,...,n,...,...(如此多的教育教学的示例及其蕴含的概念、原理、方法,作为任何一个人的教师、学生或家长,怎样集中消化吸收?融智学七遍通的过程可提供启迪)



听说读写译述评七遍通对于例1-2这样的文本(例2里的中英双语文本对照分析)非常有效;图纲线块基点题七遍通对于例2里面蕴含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示例,做知识模块加工的过程,相当管用;懂会熟巧用分合七遍通对于实操过程尤为见效。具体示例在融智学的课堂与教材及专著乃至通俗读本逐步展开来详细介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143-1373514.html

上一篇:第四章 智能化驻行载器硬件(2023新版融智学)
下一篇:第六章 八人组,管是为了不管(2023新版融智学)
收藏 IP: 116.31.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