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津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zhao 中国工程院院士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6.19.111.*   [15]檀成龙   2015-6-4 23:29
政府提倡创新,很多人也高谈创新,但“可能”的创新来了,很多人吓傻了,不敢评论,这就是现代版叶公好龙的真实故事。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93377
IP: 219.131.222.*   [14]檀成龙   2015-5-4 15:21
《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和《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能够相互印证。《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和《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也能相互印证。欢迎理性质疑,请提宝贵意见,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classid=168537&view=me&from=space
IP: 175.43.112.*   [13]陈楷翰   2015-2-10 15:58
赵老师好久好久没来科学网了。。。。。。
IP: 14.116.7.*   [12]檀成龙   2014-10-29 23:18
尊敬的赵文津院士::您好!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可能是原始创新,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但论点“另类”,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敢支持、不敢质疑、不敢评论,“傲慢”、“冷漠”。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理,科学家不关注当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有没有胆量评价我的论点(我的论文不涉及高深理论,理工科本科生都能读懂)?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整个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再造中华,增强我国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纵深。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和博客导读,网址分别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和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29592,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IP: 14.116.17.*   [11]檀成龙   2014-8-21 00:27
尊敬的赵文津院士:
     您好!下面8楼是我的留言,当时您给我一个评价较好的回复。9楼、13楼、19楼也是我的留言。我最近在科学网上开通了博客,我在博客中宣传我的“大胆设想”。
我的论点是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那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对我的论点,有一些专家发表了评论和讨论,详见我的博客。不同观点的碰撞是科学进步的重要环节,这些评论和讨论或许有启发作用。请您关注我的博客,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IP: 192.168.0.*   [10]俞立   2014-1-31 13:47
赵老,晚辈俞立祝您新春愉快,马年吉祥 :)
我的回复(2014-2-10 06:26):谢谢!
我的回复(2014-2-6 08:51):谢谢!祝愿您新春快乐,事业有成!
IP: 173.183.77.*   [9]姬再良   2013-11-12 21:51
尊敬的赵文津院士,您好。

请您能帮民众一起呼吁:“建议将“国家地震局” 改称为“抗震达标局”,将国家投资数十亿/年资金,主要用于查明论证地震带活动断裂,建筑物抗震达标——立法,监管,力争零伤亡的事宜上。”

国家地震局,应属地震带上名副其实的预警机构,名正言顺抗震达标执法机构。中国网(China.com.cn)报道,“中国地震局公开预算,监测预报耗3亿(注:1966年以来,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没有一次吧?难道不值得每个读者去深思),住房1.6亿”;“3月份地震局公布部门预算后,支出预算总表中地震预报预测270万的支出被广泛质疑,对比其24亿多的总预算,结合过去频发的地震,这个数字太少。”2010年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及支出总预算为24.1亿元。2011年,国家地震局公布年经费细则,员工住房支出比地震预报经费高了很多(注:国家地震局员工居所先达标,并非自私;那么接下来应为地震带百姓们着想,是不是?)。地震经费仅千分之一用于至今没谱的地震预报!最近,国家地震局公布了一年经费细则:地震预报预测270万元;震情跟踪1700万元;地震信息传输及管理5012万元;住房公积金7166万元;购房补贴8678万元;行政运行1.8亿元;机构运行2.1亿元。”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中国国家地震局至今尚未做到,应该说从来就没有做到。为什么不将二十四亿/年资金,务实地用于中国活动断裂带城乡的抗震达标上?

建议将“国家地震局” 改称为“抗震达标局”,将国家投资数十亿/年资金,主要用于查明论证地震带活动断裂,建筑物抗震达标——立法,监管,力争零伤亡的事宜上。几十年来,中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环节,一直放在了地震预报上。无可非议,从科学攻关角度着想,地震预报应抓紧进行。但从几十年来地震预报所获微不足道的成果来看,早应面对现实,将地震带活动断裂研究与论证,查明区域大震周期,建筑物的抗震达标监管工作放在首位。
IP: 117.22.28.*   [8]李蕾   2013-10-7 23:54
老师您好,我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最近想做一份用户打标签行为的调研(就是您在发表博文时会让您给博文添加标签),但是我缺少研究数据,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帮我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大约需要您5分钟的时间,非常感谢您!!
      问卷地址是:http://www.sojump.com/jq/2709468.aspx 将此链接复制进浏览器的地址栏,然后按回车键即可,非常感谢您!!!
IP: 114.243.8.*   [7]赵文津   2013-9-5 06:46
赵文津:首先感谢网友对我的博文热烈关注与响应,大家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还长篇作说明,在此深表感谢.第二点要说明的是,我写的剖析林敏先生对"八问"的回答,就转基因粮食安全性的回答1-3点是答非所问;第四点是对中国能不能粮食自给,农业部门说法不一致,那个对?我认为中国粮食应自给,也可以自给;第5点是美国是否对中国发动生物战,并不是靠林敏先生在美国市场看一看就可以否定的事.如此而已."八问"在网可查到.是彭光谦先生发表的,林敏先生的回答刊在8月28日中国科学报上.希望大家平心静气的讨论问题而已,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搞人身攻击,这不解决什么问题.
IP: 60.247.124.*   [6]张丹丹   2013-8-28 15:28
老师,您好!在您所从事的领域中,是否有存在多次概念变迁的研究主题?比如,以“注意力缺失/多动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研究为例。该项研究在1990年代兴起,但其研究最早却可以追溯到1902年George F. Still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当时被称为一群儿童行为障碍问题。之后在1920年代、1960年代和1980年代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概念演变,被分别称为“脑炎后行为障碍”、“脑功能轻微失调”和“注意力缺失”。我正在统计主题概念变迁的例子,如果能得到您的帮助,将非常感谢!
IP: 124.202.191.*   [5]amw123   2013-7-14 01:05
赵老师:您好,看完你发的关于中医的文章,觉得中医真的要好好思考了。抛却民族感情在外,我觉得中医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继承是主要原因。我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学生,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事研究,有时候我只看到的是一个细胞与分子却没有看到整体的效应。去年我跟一些老中医聊天发现其实中医在很多时候都能对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很好的病症治疗效果。您觉得中医改怎么去改善呢?
我的回复(2013-8-19 09:14):看到您写得意见很高兴,一定要有信心相信中医药绝对有科学的内涵,需要有高水平的现代生物医学知识的人对其重视与致力研究,但必需有新的医学观--整体观、辨证观,不能用传统西医的思维方式-头痛医头的形式观。我不懂医学仅供参考。当然国家政策也有很大影响。
我的回复(2013-7-29 09:49):中医学肯定有科学道理。由于我们自我轻视,不认真投入研究,加之研究思路也不一定适当,所以进展不够理想。我对您们年青人寄予希望。希望多讨论。
IP: 219.140.164.*   [4]饶扬玉   2013-5-15 09:10
赵院士:您好!
       我是一个内部刊物《科技动态——地壳运动与地震》的编辑,我想转载您的这篇大作。不知道可否?
    顺致安祺!
我的回复(2013-5-20 11:05):同意转载
IP: 222.168.19.*   [3]田圃   2013-5-15 08:03
我完全不懂地震和地球物理。但对地震预报持悲观态度。地球活动的时空间复杂度有可能是在多个尺度上关联的,为我们人类记录的时间尺度太小,预报所需要的时间尺度(天)对地球活动来讲实在太小了。在化学反应中,宏观的速率可以测定和分析,但某个分子是否在某个时间发生反应是不可能被预测的。假如有1000,000个地球,也许我们能够预测其中多少个在某段时间发生地震,但对一个地球做预测也许就不那么灵了。
纯属外行民科!
IP: 121.237.30.*   [2]abiaogz   2013-5-15 00:03
很喜欢您的空间,来顶你了! http://hainan.qitata.com
IP: 222.128.138.*   [1]aike   2013-5-14 21:18
这种问题才值得科学研究!国家现在资助了一些做下去肯定出文章的项目。像对地震预测有争议的问题,他们肯定要把本子杀掉。太可惜了,不去研究这个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包括日本和中国,作了一些好的地震预测工作,现在应该在高的基础科研层面上,重新开战!但是,又有谁愿意做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 0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