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xinhua 博客

博文

唐山地震追思(完结篇):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已有 13349 次阅读 2009-4-2 04:41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地震, 唐山

 

       (二十三)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众所周知,在唐山市中心广场有一座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碑记载了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然而,在唐山市郊外的墓地草丛中还有一座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它的存在鲜为人知。

 

(图25:唐山市郊外的唐山大地震墓地区)

 

 

(图26:墓地一角: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全体六名成员安葬地)

 

(图27:墓地中的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图28: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震前专程赶去现场的就是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

       在1976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以苏英俊、贾云年和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区域大震逐步锁定在了唐山和滦县。为取得现场依据,在唐山地震前夕,组长苏英俊带领本组成员共六人怀着明确的目的,从石家庄奔赴唐山和滦县进行地震地质现场勘察,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为了纪念在唐山地震中为地震事业献身的地震工作者,河北省地震局2006年在唐山市郊外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说:“追悼地震逝者,也是为了警示来者,让悲剧不再重演。”

       纪念碑的背面刻着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所有成员的名字: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和阎栓正。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在唐山大地震前日程回顾:

          1975年海城地震前,华北震情已经显露,国务院1974年6月29日发布69号(国发[1974]69号)文件,传达了《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文件中震情范围涉及到了七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后来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华北震情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1975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运用地震板块学说,根据华北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构造应力场和历史地震活动,提出了中长期预报:在七十年代末期河北北部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

       1976年初,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以苏英俊、贾云年和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区域大震初步锁定在了唐山和滦县。

       2月份,苏英俊开始策划对唐山和滦县进行全面勘察的工作,并制定了赴唐山和滦县勘察的具体计划。

       3月3日,苏英俊向河北省地震局提交了对唐滦地区地震地质全面勘察的正式书面请求报告。

       3月上旬和中旬,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苏英俊、贾云年、黄钟等五人去北京到国家地震局反映情况,并前往中国科学院总部寻求紧急援助,中科院开具了多封介绍信给苏英俊等,其中包括去地球物理所查询数据等。

       4月初,苏英俊写的唐滦勘察计划获得了河北省地震局领导和分析预报室领导的正式批准,并定于4月20日出发。

       4月6日,凌晨0时54分,华北区域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地震,震级6.3级。这一震出乎地震地质组意料,为什么这个华北区域地震不是发生在唐山地区?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究竟与原先预测的唐山和滦县有什么关系?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地震地质组原来的计划临时被改变,他们连夜开始赶往内蒙古和林格尔进行调查。

       4月22日,靠近天津的河北省大城地区也发生了地震,震级4.4级。随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突然平静下来,特别是唐山,连一级的地震都没有了。但也有些异常仍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有人说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释放了华北一带地震能量,有人说这次地震解释了海城地震后华北地区曾出现过的异常,也有人表示仍然是疑雾重重、不得其解。

       5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内部召开了一个“京津唐渤张”震情会商会,其书面会议纪要上报中央国务院。会议纪要主要内容是:“本区(指京津唐渤张)前兆异常已经对应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与河北大城地震,基本上解除了在本区再发生五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5月下旬,地震局内部时不时有小道消息传播,例如邯郸出现地裂缝、滹沱河水冒泡、承德铁树开花之类的传说五花八门。华北区域震情仍是一头雾水,各路观点得不到统一。

       6月间,苏英俊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做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断,即阴山—燕山断褶带地震活动不是削弱趋势,而是增强趋势,并且有正在东移的迹象,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地震不但没有缓和唐山的局势,反而有可能使真正的唐山大地震提前爆发。

       6月22日,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重新组成唐滦勘察组紧急出发,他们登上一辆越野吉普车从石家庄直奔唐山。苏英俊为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组长,勘察组成员有贾云年、黄钟、王素吉、周士久和阎栓正。

       6月23日, 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到达唐山开始展开工作。随后,勘察组在唐山及周边各处辗转奔波,穿梭于台站、野外、有关单位和走访当地群众等。

       6月28日(唐山地震前一个月),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位于唐山的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探第一队。

       6月底到7月中旬,地震地质勘察组按照预定计划在唐山附近的滦县展开工作,勘察地点包括滦县西部构造带、桃园断裂带、户家裕断层、横山背斜、樊各庄张百户坎断层和高坎一带的断层等。此外,地震地质勘察组还去了滦县城关、西关、兴隆庄等地调查了解滦县地震历史与变迁,以推测唐滦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特点等。

       7月7日,地震地质勘察组的停留点是张百户第四系断层。

       7月8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去了地质勘探公司五一五队搜集信息资料。

       7月13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到达户家裕断层及第四系断层。

       7月21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前往昌黎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位于山脚下的凤凰山地震台。

       7月22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奔往靠近秦皇岛的北戴河地震台。

       7月23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冒雨赶往廊坊,廊坊水氡异常。

       7月24日,地震地质勘察组留在廊坊继续观测和分析数据。

       7月25日,地震地质勘察组返回到唐山,唐山仍然是雷阵雨天气。

       7月26日(唐山地震前两天),清晨,唐山天气出现转晴迹象,地震地质勘察组赶去唐山二区测队去观察和采集样本数据。

       7月27日,地震地质勘察组再次前往昌黎地震台,一路上阳光普照。路途中,地震地质勘察组曾去二区测队一分队。

       7月27日下午,地震地质勘察组从昌黎返回唐山,昌黎地电有异常。下午期间,苏英俊给河北省地震局打过长途电话,当时局里主要领导们都在市里开会(会议地点:位于解放路的石家庄市委第一招待所),有领导曾接电话说要总结三天,需要提交详细书面报告。

       7月27日晚上,地震地质勘察组入住附近的一个招待所,招待所的电灯比较明亮。晚上的时候,苏英俊等又出去打长途电话,再次拨通了河北省地震局的值班室,值班室人员跑去宿舍叫来了分析预报室主任等……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爆发了,震级7.8级。当天傍晚18点45分,距离唐山40公里的滦县也震了,震级7.1级。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全体六名成员在唐山地震极震区无一幸免,全军覆没。

       1986年12月,唐山地震十年之后,国家地震局追认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和阎栓正等六人“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称号。

       2006年,唐山地震三十年之后,河北省地震局在唐山市郊外的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图29: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碑文)

 

       碑文如下: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地震乃天灾之首,顷刻房屋倒塌,生灵涂炭,自古以来,人类屡受其害。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后,大批有志之士遵总理恩来之命,奔赴现场,设点建台,实施观测,华夏大地从此揭开监测预报之序幕。

       根据专家分析预测,一九七四年六月国务院对华北及环渤海地区严峻地震形势予以明示。其后,诸多地震科学工作者屡赴冀东,探究蛛丝马迹。一九七六年六月末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等六人奉命自石来唐开展地震地质考察。期间,六人同唐山地震队同仁通力合作、克勤以对,诚为众生避灾尽己责。然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大震突至,六人及石蕴璇、刘信、傅长河、宋保田等地震工作者壮志未酬,不幸罹难长眠于此。亲人痛心疾首,同仁扼腕长叹!

       探求真理常遇险阻,求索科学时有代价。地震预报系世界科学之难题,为实现防震减灾宏伟目标,同仁将矢志不渝,勤励其业不懈!今立此碑,以告慰,以铭志。

河北省地震局

二00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图30: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位置,从唐山市东外环唐古路(205国道)的唐山胜利桥北行50米,右拐走唐钱路5公里左右,过于家店收费站100米路左的小树林中。)

 

      (全文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3313-223864.html

上一篇:唐山地震追思(二十二)
下一篇:斯坦福大学校园
收藏 IP: .*| 热度|

13 叶华 杨新铁 杨学祥 廖永岩 王桂颖 刘进平 王德华 周永胜 魏东平 陈辉 侯振宇 甘永超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