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yay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uyayuan

博文

浅谈地震的时、空、强短临预测预报

已有 2797 次阅读 2013-4-26 11: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浅谈地震的时、空、强短临预测预报

牟雅元

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可是常常发生破坏性地震,给我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超过了所有自然灾害的总和!人们迫切盼望科学家能在大地震来临之前打个招呼,有所防范,然而现阶段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内要做到临震前较为准确的时、空、强预测预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1 地震预报的尴尬现状

总体上看,近半个世纪地震预测探索的进展与实现成功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正如前美国地震学会会长、地震预报评估委员会主席克拉伦斯·艾伦教授在评价地震预报情况时所说:“地震预报的进展要比初期预料的缓慢得多,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度要比原先预料的困难得多”。

挫折也比预想的多得多。一方面囿于科学技术和人们的认知能力,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中,取得具有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震例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漏报”、“虚报”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地震界团队形象,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对我们的不理解、不信任,致使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2 有震或是无震

有人说:抛一枚硬币猜测它落地时是正反还是反面,怎么也该有一半正确嘛!回答有震还是无震咋就这么难?

没错,如果只是简单回答“有震”还是“无震”,确实就像这个简单例子,怎么也该达到一半的正确,因为这不过相当于数学上的一维问题嘛。

然而地震预测远远不是这么简单,你说明天有地震,紧接着人们自然还要问:什么地方?多大地震?这简单的一维数学问题就成了很现实的三维问题!

3 地震时、空、强三要素预测

地震时、空、强三要素的短临预测相当于三维数学问题,人们大多玩过在地上近距离“套圈”的游戏吧?也不是太容易,那不过还只是二维呢!如果把地震这三要素的预测形象比喻为“套圈”,就好比向空中抛圈套气球,而且比套气球还难!这是因为套气球游戏中起码我们还能看见空中漂浮的“气球”,然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地震三要素短临预测,则是事先根本连“气球”这目标都没看到啊!......

4 地震预测的科学依据

当然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猜”地震,可是我们能用“猜”的意见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吗?!可见政府在向社会公众发布正式预报之间,首先得经过有关方面的评估、论证显得何其重要!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表明,由于地震机理不清,人类至今没有一台真正有把握监测到每次大震前必震临震异常信息的科学仪器,所以要质疑、甚至推翻预测依据十分容易,相信、认可它们却很难!

因此可以说,如果加上“科学依据”这“维”必需的要件(参数),地震预测意见进展到这里就由三维“升级”成了四维问题……

5 地震预测并不等同于预报

即便是经过业内地震预测评审委员会专家集体评审通过的预测意见,根据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需要报经省政府乃至国务院批准方可向社会发布。只有向社会发布后的地震预测意见,到这个阶段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预报”。可见现阶段地震预测不过是科技界在内部作出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分析意见,不同于政府向社会发布的正式预报(预警)。

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单说来就是因为全人类对地震的短临预测尚处于探索的远未成熟阶段,成功的地震短临预报可以大大减轻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可是不成熟的误报同样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我们不乏这方面的教训。

另一方面,在地震短临预测水平极其低下的现阶段,即使地震部门在某次震前勉强向政府提供了不成熟的预测意见,政府也很难根据我们的预测意见进行“报”与“不报”的决策,陷入两难境地……

可见地震预测意见进展到这最后阶段,从数学上讲,又增加了一维,进一步“升级”成了“五维”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巨系统社会科学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21815-684174.html

上一篇:地震预测的两种科学思路
下一篇:我多想--地震探索者的心声之二
收藏 IP: 61.157.245.*| 热度|

1 陈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