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炉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jiangxiao

博文

百度的无奈和约定成俗的网络知识体系 精选

已有 7010 次阅读 2012-12-9 22:3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知识, 网络, 百度

百度的无奈和约定成俗的网络知识体系

    从国外刚回国的人往往会对国内不能使用谷歌很不习惯. 我把这种"眼前一黑"的感觉表达在我的微博里. 一网友回答说,"百度有那么差劲啊" 一句话把我噎住了,因为我还真不知道谷歌和百度有多大区别.总不能因为不了解就有偏见吧?

今天闲得很, 网络速度也还可, 就来学习一下使用百度. 先试试查老掉牙的知识 "爱迪生效应". 这个百度百科里有. 但是我马上就发现了一个错误: “ 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却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电子管(即二极管”. 这个弗莱明的链接却不是发明二极管的John Ambrose Fleming, 而是英国细菌学家 Alexander Fleming.

 

发明青霉素的 A 弗莱明



发明二极管的J. A 弗莱明

  我接着查看链接电子管, 然后马上发现了第二个错误,里面 电子管三极管的图是一些半导体三级管和集成电路. 同样的错误, 第二个链接里的二极管指向百度名片 二极管又称晶体二极管”. 而非电子二极管(实际上百度有一个简短的电子二极管词条). 同样, 在电子管词条里的链接 三极管”, 也指向晶体三级管,而非电子三级管.

 

    我想看看这类错误是否是非常普遍的, 就又在百度搜索中查了电子管的别称 真空管”. 也看到了两个错误的图 供应太阳能真空管”. 直热式真空管”(实际上是一台什么仪器) .

 

除了链接和图上的错误, 我也发现文字中有过于简单,事实错误和过分商业化等许多问题. 可是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不是想让百度出嗅, 而是想说明百度是无奈的, 百度与任何一个公司, 集团或政府一样, 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塑造一个网络知识体系. 能够塑造网络知识体系的只有广大民众. 网络百科全书大都是开放式的,任何一个读者发现一个文字, 链接,或图的错误都可以即时纠正. 这样错误才会一天天减少,词条一步步完善,链接越来越详细. 这是所有网络知识体系发展的共同经历. 人们在使用并受益于一个知识系统的同时也维护并改善这个系统. 达到一个良性循环.比如维基百科, 每天有上亿人使用, 上百万人进行改善并维护. 这种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展. 任何公司或集团的能力与之相比都极为渺小. 看来供大陆13亿人民使用的百度还远远没有形成这个过程. 这不仅是百度的无奈, 也是一种刻骨的, 全民族性的落后.


是不是每天有上亿人使用, 上百万人进行改善维护的网络百科系统就没有错误呢? 答案是, 错误肯定是有的. 我这里来讲个著名的例子: 一位权威历史学家发现维基百科一个词条中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是错误的, 他立刻对该词条进行了修订,改正了这个错误. 第二天他发现词条又被改回原来错误的版本. 他马上又进行修正, 改对了.可是不久又被改成错误版本. 如此他改了十几遍,每次都被改成错的,最后他只好放弃了. 这并不是有人专门与他作对, 每次修改他正确版本的人都不是同一个.修改的文字也有不同, 说明不是照抄一个错误版本. 原来这个错误版本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错误版本,只有他这样的权威才知道这是错的,事实应该是那样的. 可是他一个人抵抗几百万持错误观点的 专家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这个著名的例子说明现代文明知识结构的一个特征, 即少数服从多数, 尽管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抱歉, 国内没有谷歌, 我在此没法写出具体是哪个历史事件, 现在的维基百科是否已经换成正确的版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1685-640995.html

上一篇:路边野店
下一篇:2012 回国散记-- 去北大
收藏 IP: 114.112.46.*| 热度|

25 李伟钢 曹聪 余昕 陈小润 戎可 武夷山 许培扬 杨华磊 赵凤光 赵美娣 庄世宇 黄荣彬 翟自洋 蔡庆华 杨预展 蒋迅 黄智生 陆绮 fansg xfxf123 sz1961sy yinglu bridgeneer crossludo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