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炉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jiangxiao

博文

我所经历过的学术造假事件

已有 5653 次阅读 2009-3-26 02:3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造假,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听老一辈科学家说,以前搞研究是需要自己掏腰包买仪器试剂的,如是这样,那时的教授绝对是守得住清贫的纯爷们。
        可近年来“世风日下”,学术成果与经济利益的联系紧密起来,牛人们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高级”杂志上发一篇文章就可以名利双收,在求贤若渴的发展中学校里甚至可以鸡犬升天。这样作不但搞得了那些高级杂志不伦不类,还不可避免地引发急功近力的人为发表高质量文章而扭曲结果或直接学术造假。
        我所经历的那件事是在十多年前,我刚出道不久的时候。在我刚到一个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时候,和一个快要离开的博士后共事过半年。因为帮着他做了一些实验,他那篇文章A上就有了我的名字。后来他找到一个教授位置走了。过了几年,因他自己在新校的实验室里总没有高质量数据,就又回来做了几次实验,加上那边的数据写了篇文章B发表了。后来又过了几年,他在实验室里跟自己手下人闹翻,那人告他在某一篇文章C中有学术造假问题。那学校自然不敢怠慢,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果然发现其那篇C文章有问题。这下麻烦大了,老兄只好辞职,寒窗十几年熬成的教授自然一风吹,回家搞小买卖去了。
          可是问题并未到此为止。那委员会说,既然他一篇文章有问题,那其他文章也不保险,于是索性查个底儿掉,才能保证从该校发表出来的文章是象处女一样没有被暴力过的。这一查就查到了他回来做的那篇文章B。那篇文章我和我的博后老师都不是作者,但可能在志谢中提到了。再查他在博士后时期的文章A,我和我的博后老师就都是作者了,我们就这样牵涉进了造假调查案。我的博后老师是责任作者,和调查委员会听证了一次,并要求写出详细的报告。我呢,由于是菜鸟,没那么多麻烦,只在事后收到了我的博后老师报告的复印件。
         老师在报告中说,那篇文章A是老师亲手起草,又由几个合作者共同讨论定稿,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是不可能造假而不被发现的。文章的数据选自N个实验,他亲自分析,核对过所有图,表。其他合作者也同样分析了数据,核准过图表,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是不可能有某人造假而不被发现。原始实验是大家一起做的,有多次重复,结果在计算机上有硬盘和磁带的几处备份,因此删改伪造数据是不可能不被发现的. 由此老师的结论是,虽然文章A的第一作者在其后的某篇文中作假,但他相信这篇文章A是真实的,在结果和写作上是没有夸大和造假。调查委员会就此收兵了。
         这篇报告完全没有试图证明,也不可能证明,我,老师和其他作者没有和造假者协同造假。调查委员会也是本着相信人的原则停止了调查。如果所有作者协同造假,那么这假的文章就不会被发现。但是多年过去了,文章A的结果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亲自参加实验,亲自分析原始资料,才能防止假成果从自己的实验室出现。名利财富是过眼烟云,让自己的文章篇篇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是正果。
       靠,说到这儿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味,想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古训啦。

学术不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1685-222526.html

上一篇:第七个工作日
下一篇:"Berkeley casual"
收藏 IP: .*| 热度|

8 陆绮 武夷山 李小文 陈儒军 刘进平 王德华 杨佳 hetianwe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