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微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ofresearch 教学无止,教学相长。

博文

读研的心态建设:沟通 精选

已有 6100 次阅读 2021-7-11 23:34 |个人分类:谈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在前面

————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旨在总结自己求学生涯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对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今天讲讲需要贯穿读研始终的一个心法,保持沟通在线。

————

在上一篇文章 《读研的心态建设:融合》中,我谈到了读研的第一步是重新审视大学环境,完成从课程式学习到研究式学习的思路转换,同时作为课题组的一份子融入进新的小环境。

之所以要首先去强调融合,是因为我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

读研,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过程。

无论表象看起来多么单一,似乎只是一个人在完成课题,但背后都是一个需要多人协作的过程。协作的人既有自己的导师,也有课题组的同学,甚至也可能有合作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也就是说,读研的你已经在团队之中了。步入职场的人可能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的转变,因为会有人明确地告诉你工作框架和对接关系;而在校园读研的同学则可能因为无人来明确界定这些,误以为读研还是一个人的舞台。No No No,意识到你在团队之中,你才算真正懂得读研的真谛!

而身处团队之中,最要紧的一定是沟通,特别是与导师的沟通。

与导师的沟通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项目的走向和目标,少走弯路;二是能够及时地反馈项目中的问题,更快找到解决方案;三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可用的资源,从而高效地推进流程。说通俗一些,导师是一个研究生最宝贵的财富,只有认真与导师沟通,才是高效完成项目的基本盘所在。

哼,说得轻巧!

没错,做起来并不容易。作为过来人,我太了解与导师沟通是一个天然高难度的任务了。导师与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些上下级关系的意思在,加上我们过去的学习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多数止于学术或任务交流,想要主动再多一层沟通,作为学生,心里不知道要增加多少负担。往往在导师办公室门口内心戏演了一出又一出,结果却欲言又止。

但只要迈出沟通的一步,好处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我读硕士时,有段时间项目受阻,每天焦虑烦躁,甚至质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自己在做的方向和专业。一天实在是不知所措,冲到了导师办公室,鼓足勇气把自己近期的困惑和疑虑都统统倒了出来。本以为导师会批评我态度不够积极,结果并没有。导师听完,说我可以放空一段时间好好想想,也可以考虑转方向,休息一下想好了做好决定再和他商量下一步。导师的回复像是给我吃了一剂定心丸,我意识到了我可以稍微松弛下来,也可以选择其他路线完成项目。后来我真的“躺平”了一段时间。当然也不是真的躺平,只是不再着急安排实验,也花了一些时间去想其他项目方案。不过所幸最后我的项目还是慢慢有了起色,有了希望又继续做了下去,最终圆满完成了项目。

所以,在后来读博士和做博后的过程里,关于沟通我自己总结了三个“无论”: 

无论开心不开心,都要沟通。

无论有进展没进展,都要沟通。

无论科研和生活,都要沟通

读过博士的同学应该都深有体会,一定会有些“至暗时刻”,或是项目,或是生活,亦或是多方面的压力导致状态不佳。这种时刻,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自我封闭起来,不愿意沟通。而这种状态,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状态,导致进展不顺利,则更加不愿意与导师多做沟通。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提醒自己主动去和导师沟通。一来,如果项目进展不佳,导师也会揣测其缘由,如果能主动和导师说明原由,解释一下近期个人需要调整一下,则导师方面也会酌情调整预期,都是过来人,偶有状态不佳一般导师也不会故意为难。二来,如果心情不好是出在项目相关问题上,比如项目协调上或是技术难度上,导师说不定可以帮助想到更多的渠道去解决问题,省去你的独自烦恼。如果实在心情不好,和导师说清楚,然后请个假去旅行放松一下,也说不定能扭转心情。

能做到主动与导师沟通,核心的心法是“永远把导师当队友”。

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候,学生因为项目不顺,害怕导师责备,便不自觉地把导师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躲躲闪闪,不愿意据实说明情况。其实大可不必,还是那句话,导师都是过来人,研究生走过的路,有过的小心思,他们都曾有过,也常常能一眼看穿。对于研究生阶段遇到的一切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永远是和导师站在一起,切实讨论,而非遮遮掩掩,贻误时机。

其实,从整个人生的广度看,研究生导师不止是学术导师而已。都说年轻时候遇到的人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开玩笑地说,我们的研究生导师会和我们stuck together for years… 无论性格多么迥异,导师在我们的人生份量中,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读硕和读博的过程里,我的导师们都有分享过他们自己调节压力的一些个人心得,而从开组会和讨论项目的言传身教中,我也着实学习到了不少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技能。研究生导师,其实也可以是生活导师、人生导师。

我一直觉得,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有长辈提点是很幸运的事情。无论三观是否一致,导师给出的视角必是个由一定时间沉淀得出的角度,是我在当下难以看到的面向,不管我喜欢与否,都能给我很大启发。

读研究生最幸运的,一定不只是有一个学位和几篇paper,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和一位或几位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尽管有时候这个交流过程可能是“被动”的(比如开组会),但是若你能把“被动”化为“主动”,你所能体验到的,感受到的,一定会让你在这几年中不虚此行。

<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观想笔记 (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89891-1295069.html

上一篇:读研的心态建设:融合
下一篇:读研的心态建设:平衡
收藏 IP: 114.62.41.*| 热度|

13 冯大诚 郑永军 何辉超 黄永义 李东风 鲍海飞 汪晓军 农绍庄 彭真明 刘继为 刘立 吴明火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