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微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ofresearch 教学无止,教学相长。

博文

读研的心态建设:融合 精选

已有 5691 次阅读 2021-7-9 16:40 |个人分类:谈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在前面

————

已经毕业有一阵子了,回头看看求学生涯,有经验也有教训。作少许总结,希望对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本来打算一篇搞定,结果发现篇幅太长,只好分开发,今天是第一篇,融合。

————

“读研”对你意味着什么?是值得每一个人读研的人去思考一下的。读研的几年里,除了大论文与小论文以及一纸文凭,在这个经历里,一个人内心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抛砖引玉,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拙见。

尽管专业道路千万条,但所有人的读研的体验绕不开一点,就是你需要和一位或几位导师近距离的接触一定的年限,并共同做出一定的成果。注意这个情境,固定年限、特定的人,也意味着,一旦报读时做出了选择,你将要对此负责,并应该要在这个情境里坚持下去。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这个体验是不那么容易的。首先,导师的年龄通常都比学生大不少,代沟问题少不了。特别人在是二十几岁的时候,咱和自家父母常常都谈不拢,更别提要和导师推心置腹了。其次,读研期间导师必然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过去本科的学习生涯相对自由,现在空降了一个领导,心理上还需要适应。第三,做科研有一定的方法和路线,故导师不光会提要求,也会对学生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或引导,这就涉及一个对成年人进行影响和改变的过程了,这时候,导师和学生双方都必然要承受压力和磨合的阵痛。

大部分的学生和导师之间都会有一个适应期,这个阶段过得好,那最终往往就可以双方都获益,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而如果适应期没有成功度过,则可能到毕业时依然没有达成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会极大地影响到双方今后的选择和心态。

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跳出大学本科时候对学校的认知,转换思路,把读研当作一个融入新的组织的过程,就格外重要。

在本科时代,只要按部就班,修好学分,好好听课考试,基本就不会太差。大学的教学资源就在那里,从学习的过程上来说,本科阶段学生还是可以不需要那么主动,就完成基本任务的。

研究生阶段就不同了。除了上课,还有科研任务,做科研项目时,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课题组现有的资源与条件,共同影响着这几年中你的读研项目的走向。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研究生,无论是读博还是读硕,最重要的就是先要融入新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不仅要了解导师对于科研项目的设想和方向,也要了解课题组或实验室内部有哪些支撑和合作者,最后最重要的,是了解以上两方面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的匹配点在哪里,对自己即将要做的方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有个清晰的认知。 

在“融入”的过程里,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求同存异。

明确大方向,即在和导师沟通的过程里确定好自己的大论文课题方向,可以允许后续依据实施情况做适当调整,但是大方向应该是相对明确且稳定的,同时大方向也应与课题组其他人的方向有机结合起来。

求同存异,即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与导师、以及同课题组的其他师兄弟姐妹,能够互相包容,保证合作,且最好能互相帮助,良性讨论,擦出一些新的科研思路和火花。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对许多人来说,研究生阶段是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题,在做事的过程中,更愿意希望他人来配合自己完成任务,在具体操作上,喜欢按自己的节奏和自己的习惯去给其他人提要求,多数情况下都会碰壁。因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如果自己不能兼顾他人的需求和习惯,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有时好心也会被误解。 只有从自己的心态和行事风格上做出调整,真正照顾到他人的需要,才可能与课题组的所有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与大家一起走得更远。

与“融入”相对的,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速成”心态。

就我观察,大部分研究生在读研初期遇到的不爽,基本都和没有能具备融入心态,而想要速成达到结果有关。不少人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觉得自己读研就是来做特定项目的执行的,只想赶紧做出结果了事。一不愿意去了解实验室现有的工作基础,二不愿意深究导师给出课题的深层背景,三也懒得关注同事同学的项目动态。结果要么是很多细节研究条件不是现成的就急了,要么发现需要他人协助却求而不得,最终一肚子苦水就转化为对自己的课题组或导师的不满,反而更不利于项目的推进。

所以,初期花更多的时间去与导师、课题组融合在读研的起始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强调“融入”本质上是想强调由课题组“外人”慢慢切换到“自己人”的这一转变过程。一旦真正心态上变成了“自己人”,把自己当作一个课题组或实验室的主人公,人会在行动上具有更强的积极主动性,更愿意了解身边的人,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解决在后面几年面对的一切问题。

听上去平平无奇,但其实对自己的成长和帮助是非常巨大的。许多人抱怨导师不喜欢自己,其实若是愿意调整一下自己的定位尝试去当当课题组的“自己人”,相信每个导师都会很愿意帮助这样的学生的。

<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观想笔记 (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89891-1294797.html

上一篇:忆陈海春老师
下一篇:读研的心态建设:沟通
收藏 IP: 114.62.41.*| 热度|

12 郑永军 农绍庄 范振英 杨田 惠小强 郭峰 李东风 彭真明 杨勇歌 刘立 吴明火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