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和收获 精选

已有 10717 次阅读 2021-12-10 11:10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有一部分非常简略的统计了我参加过的各种学术会议,现在有机会来详细写写学术会议的各种经历,这是学术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拓宽学术视野,锻炼学术交流的能力,结识各地的同行,甚至还可以发展出合作关系。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对第一次的记忆异常清晰,所以专门写写这次会议的经历。

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主要看新鲜了,什么都不懂。那是在我研究生第二年,导师要带队去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参加一个行业内的学术会议,导师已经是这个会议的常客了,而我当时连国内的学术会议都没有参加过。队伍里面只有我一个小小硕士生,其他要么是博士生要么是青年教师,估计我能被顺便带上去参加跨国会议,一是因为我那阵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还不错,二是因为我的英语功底还可以。

要去这么一个遥远而未知的地方,充满了各种挑战。首先是在线提交论文摘要,第一次使用这样的系统,而且还是全英文的,所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折腾了好几天,终于成功提交了。其次摘要被接收之后,要跟会议举办方要一个会议邀请函,用来申请签证。在这之前,急急忙忙办理了护照,接着跟美国使馆预约签证面试,然后花好几天准备一大堆文件,反复检查确认没有什么遗漏。这之后再坐隔夜的长途火车来到北京,找到神秘的美国大使馆,外面一直都是长长的队伍。然后进去接受面试官的提问,这个过程在来北京之前已经演练了好多遍。等出使馆的时候,根据拿到的纸条的颜色才知道签证被check了,就这样还要在北京住一晚旅馆,然后回学校。回去之后等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会议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每隔几天就给大使馆发传真,焦急的询问签证状态。终于在会议开始的几天前收到了签证通过的消息,以最快的DHL空运方式收到了贴着美国签证的护照。希望现在的签证程序已经大大简化了。

当时为了参加这场会议没少忙活,记得还特意去商场精心挑选,花巨款买回了人生第一套西装,小心翼翼的放在行李箱里面,生怕弄皱了。班里面也很快知道我要去美国了,这在当时就像个新闻一样,有位同学问我,能不能带一把美国的土回来,看看有什么不同,后来过了几次海关我才知道,携带土壤过关是明令禁止的。

很快就到了要出发的那天,我们一行七个人,每人拎着一个行李箱,外加一个笔记本电脑,和其他随身行李,浩浩荡荡来到了机场,登上了一架巨大的美联航飞机,当时还傻乎乎的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去美国。我座位旁边是一位美国人,估计坐惯了这种长途飞机,全程在睡觉没有说一句话,而我内心充满着激动与期待,外加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全程一丝睡意也没有。我那阵还没意识到除了上厕所,还可以离开座位在过道里面走一走活动一下腿脚,这导致我长时间卡在那么小的座椅里面,很快让我酸困难忍,感觉比坐牢还难受,期盼着赶紧到达。

航班先从西安到上海,接着换乘飞机到旧金山,再换乘飞机到科罗拉多的丹佛机场。等从机场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晕乎乎了,因为十几个小时颠簸的疲劳外加严重的时差。我们一大早从西安出发,到丹佛下飞机的时候还是同一天的早上,然后又坐了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才来到了会议住宿的地方,是科罗拉多大学的学生宿舍。

放下行李,大家又累又饿,就立刻出去找吃的。大学在山脚下,山里气候多变,出门的时候还有太阳,结果走在半路,一阵乌云飘来,马上就下起了暴雨,气温也骤降。我已经冷得打起了哆嗦,这时有人看到附近有家Subway三明治,大家想也没想就拥挤去了,可以一边躲雨一边吃点东西。结果很快发现这是个十分错误的决定,本来已经很冷了,点的三明治打开咬一口,也是冰冰凉,外加一大杯冷饮助阵,等把这些东西塞到肚子里之后,我全身上下从外到内,已经彻底凉透了。

会议是在大学的几个大教室里面,有好几个分会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我也不断从一个会场跑到另一个,但具体听了哪些讲座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由于时差,下午是最难熬的时候,那阵正好是国内的凌晨,非常困,处于半梦半醒状态,听讲座大脑反应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即使喝几杯咖啡也没用。 

倒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大脑越来越清醒了,然而这时白天紧密安排的会议活动都已经结束了。我们就去大学自习室反复练习修改自己要做的报告,听着别人流畅而又自信的会议报告,立刻感觉压力增加了不少,记得教授还专门给我们解压,说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不需要那么流畅,讲清楚就行了。然而随着自己要做报告的时间越来越近,心里压力还是越来越大,等做完报告后,那种累积起来的压力就在瞬间得到了释放,感觉终于可以开始好好享受这场会议了,于是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跑。

那阵的英语语言能力还是很差,外加没有这种学术交流的经历,所以跟其他参会者聊天,一般就能聊几句话,后面就不知道能聊些什么了,很容易就冷场。相比之下现在所做的科研项目管理,经常要花一两个小时跟人讨论协调,所以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习锻炼的,虽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会议期间的饭食都是在学校食堂解决的,前几天吃着各种西餐感觉还挺新鲜,到后面几天我们一行的好几个人就有些受不了了,开始怀念起方便面来,想想也是很好笑。以至于后来我们住在机场附近的旅馆,还有一天要返回的时候,有个老师跟我坐着往返于旅馆跟机场之间的大巴,提早一天去机场吃了份Panda Express的炒米饭再回到旅店,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美国最大的中餐连锁店。

会议还有两天就要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还没有在诺大的校园和大学所在的城市转转呢,于是接下来一天的早上,我没有去会场,一个人去校园里面转悠,并且走的越来越远,来到了城市周围的街道转了转。回国之前,我们一行好几个人还去附近一个超市,每个人都买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巧克力,准备带回国,超市收银员还以为我们要开party呢,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满脸兴奋的对我们说,Have fun tonight!

这次会议的各种经历,极大的开阔了我当时的眼界,也锻炼了我独立做事和判断的能力。也正是这次出国开会的经历,让我有信心和能力在几个月后,一个人单独远赴荷兰去面试。下一次继续写写其他会议的经历。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7935-1315982.html

上一篇:博士毕业前后的学术思考与定位
下一篇:通过学术会议成长和历练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18 吕振超 郑永军 帅凌鹰 郁志勇 夏炎 黄永义 张晓良 褚海亮 杨顺楷 郑强 赵凤光 张俊鹏 孔梅 胡泽春 韦四江 宁利中 张学文 张红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