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说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jo828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知忌满,得志莫狂。

博文

“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并不是漫天要价

已有 2863 次阅读 2010-6-9 18:20 |个人分类:时政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并不是漫天要价
  文/周子勋
  随着富士康、本田等一批外资、合资的制造业企业宣布涨薪,不少西方媒体在担心,中国劳动力价格在上升,中国必然会向全世界转嫁人力成本。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与那些承载这些劳工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必然将有一场利益争夺战,因为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必须要有人来消化。
  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必然的,希望劳动力永远“物美价廉”并不现实。长久以来,中国劳工都处于产业价值链最低端,许多时候,一件发达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商品,中国劳工成本大约只有1%-5%左右,而30%甚至50%以上的利润都被发达国家拿走。一直以来,发达国家都在批评中国人权。如果这种批评是真诚的话,就应该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利润来弥补中国劳工薪金上涨出现的成本增加。换句话说,发达国家的让利应该是适应中国价格的合理之道。
  但是,利润的诱惑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更改的。那些习惯了高利润、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企业来讲,一定会千方百计逃避承担中国劳工成本上涨的责任。我们可以预想,一方面,西方国家会恢复制造业,通过减少进口的方式,平衡“中国制造”价格压力;同时,西方企业必将加大与中国各地出口企业的谈判力度,想尽办法压低“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价格。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设厂生产的外资企业还会要求当地政府要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否则,就会威胁将企业搬到印度、越南等地。在过去,“撤资”的威胁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说,一直是屡试不爽的招数。
  此时,就是考验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那些出口企业的时候了。放眼全球,那些西方企业如果只想冲着劳动力成本低去各国投资设厂,选择余地其实并不大。缺乏成熟工业基地和产业链条的东南亚国家,进入的门槛和难度并不容小看。印度的法制状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样也无法与中国相比。
  何况,受中国需求的带动,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中国正在成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而离中国市场越近、离中国消费者越近显然对企业发展最有利。因此,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设立企业,不仅有许多实际困难,进行转移的企业还可能失去中国市场。从这点看,中国各地政府在“撤资”威胁中,完全可以硬起腰板,不要轻易地向外资企业妥协。
  另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计算,以当前中国制造的性价比看,就算西方国家恢复了本地制造业,在短期内,“中国制造”依然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国各地政府和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信心和全球视野。
  很明显,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战上,会有一场残酷的博弈。中国劳工的成本已经只能升不能降,中国出口企业也不能只做不赚钱或赔钱的生意,相比之下,一直有着高利润的西方有更多后退的空间。这个时候,双方比的就是信心和定力。如果没有自信,通常就会在利益竞争中败下阵来。
  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出口企业和各地政府不做自我提升。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同样需要中国做出更多的补偿。我们可以针对发展环境配套设施的一些薄弱环节,比如采购、运输、库存等方面,进行成本的重新运营和核算。有研究显示,这部分薄弱环节的中国成本是日本企业的一倍以上。如果能把国内产业链成本降低,“中国价格”势必仍有很大说服力。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机进行出口产品升级。如果说过去“中国制造”是“物美价廉”,那么在未来,实现“中国制造”的“物更美、价很平”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总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而带来“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是非常正常的。不过,“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并不是漫天要价,而是一种漫长的调适过程,直到让中国与世界都完全适应为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6879-333823.html

上一篇:六月京城议低碳之路
下一篇:加快改革水价形成机制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