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fs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fsy

博文

“心感波”指导人生

已有 2019 次阅读 2016-2-23 05: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引力波”让近期的世界科技界有些沸腾了。其实更应该让大家关注的是“心感波”。这是一个务实的观点角度。


我也许科学无知,所以“引力波”的发现与否并不让我惊奇,因为数学让我知道,宇宙之大,无其不有。所以“引力波”可以有。


“心感波”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可是无论是量子物理还是量子心理学的现有理论中,也许还没有这个“心感波”的内容。


“引力波”的理论有了,爱因斯坦完成了,但是一直没有发现。最近的相应故事就与此有关。“心感波”的发现很便宜,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发现,可是还没有理论。


在人类本身的意义上,“心感波”重要于“引力波”。因为前者与人类息息相关,后者却是没有太大的关系。人类之前,“引力波”就存在了。


“心感波”发现不难,但是发现其可控性也许人们没有太在意。“心感波”的可控性对人类的价值至少不会小于“引力波”的价值。这是显而易见的。


“心感波”可以决定人生的过程内容,所以其调控性就是很有意义的了。


科学与迷信在现实世界中是矛盾的统一体。科学给大家的是动态状态,总会有新的发现。迷信往往给人类的是静态感觉,即所谓“只要这样了,就一定会那样”。其实二者都属于动态范畴,归属于“微积分视野”直接领导。


还不知道的东西,可以是迷信的一种可能解释。迷信的东西多数是猜测和假定。在社会现象中,迷信与科学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博弈结果主要取决与“心感波”的调控效应。


数学的“定理”其实就是这种范式:“如果...,那么...。” 在什么条件下,才有什么结论。如果改变条件,当然结论一般也随之改变。


“心感波”的初始调控就可以改变通常大众中的迷信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仅是一半。好事多磨,好结果是磨练来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等等“社会定理”的证明都可以在“微积分视野”范畴下,结合宇宙的时光演化规律,用调控“心感波”的方式得到证明。


“分散注意力”就是一个调控社会个人行为初始状态的常用心理学方法。认为对的事情和好事情就用“专注力”的办法继续演化。认为错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就用“分散注意力”进而演化其它事宜而起到调控原有事宜演化的作用。这就是“心感波”的简单应用。


投硬币,执骰子,易经也好,八卦也好,占星也好,其实都是用一些数据因素构建的预测数学模型。只不过是建模因素的多少,决定了模型预测效果的好坏。


受教育少时,只能相信与理解由极少数据建立的粗糙模型,所以归为迷信无知范畴。如果相信和理解了多因素建成的预测模型就是属于或者倾向于科学不迷信的范畴了。


由此一来,解惑人生的钥匙和远航人生的舵手就是“数学模型观念”和“心感波”这两位好兄弟了。


信不信,理解不理解,你的数学兴趣说的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65263-957947.html

上一篇:大学指导中学生是什么教育含义?
下一篇:“高等教育博客家督学团”相关通知
收藏 IP: 175.17.2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