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fei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feichen

博文

我们为什么会走神?

已有 6680 次阅读 2014-9-11 06:38 |个人分类:心理学观点|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心理, 意识, 人性, 定律, 走神

每个人都会有走神(mind wandering)的经历,并且事后常常让自己内疚。听课时走神了,看书时走神了,应该赶时间完成一项工作时走神了……等等。现在你应该减少一点自责,因为这很正常,而且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信的话,看看哪位牛人能站出来说他没有过。

但是,为什么会走神或者走神在心理学上怎么解释?这个课题的研究历史比较短,因此也不太成熟。现简介一下关于走神的理论假说中的三个,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称为“解耦合假说”(decoupling hypothesis),主要提出者是JonathanSmallwood2006年,他和合作者发表了一篇文章《The restless mind》,提出走神使用了与负责执行控制很相近的机制,因此消耗了负责执行控制的资源,从而抑制了对任务的反应,就好像注意资源与当前任务解耦合一样。

第二种是“执行控制失败假说”(executive-controlfailure hypothesis),提出者是McVay Kane2010)。与解耦合假说相对,他们认为走神的发生是与人们的注意或执行控制能力相关的,走神表征了一种执行控制上的失败。

第三种是作者在《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中提出来的,其认为走神是主题竞争的结果,某个潜在主题在与当前主题的竞争中胜出,导致了当前主题和任务的中断。这个解释的依据是心理定律论中的神经信息群原理,与主题竞争定律紧密相连,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假说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举例来说,你在听一堂课时走神了。解耦合假说认为原因是听课所需的注意资源过少,让过多的剩余资源用到了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事情上,造成了走神。而执行控制失败假说认为听课所需的注意和控制能力对你来说负担太重,造成执行控制失败而走神。主题竞争假说认为听课时存在与听课无关的多个潜在主题,与听课的当前主题形成竞争,其中一个潜在主题吸引了你的注意,当前主题失去了注意的支持而终止,你的意识就转入了新主题,由于新主题与听课无关,就被看作是走神。

从实验证伪的角度来看,前两个假说都有了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同时又都有一些实验结果不支持,因此各自在做着修补工作。第三种假说还处于实验设想阶段,需要有兴趣并具备实验条件的研究者来参与。

那么,为什么生物进化的结果会产生走神的神经机制呢?在心理定律论的框架下不难解释。主题竞争是人类意识工作的最高层次,它保证了心理主体能够随时注意到对自己生存最重要的事件。当一部超级电子计算机正在计算时,如果周围突然出现火警,计算机只会继续做它的运算,但是现场的工作人员则马上知道该改变行动来保护自己。这种神经机制在我们远古先辈的危险环境里就更加重要,因此被自然进化过程选择和保留了下来。

也许有人要问:那为什么这种机制常常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呢?为什么没有进化得更适应现代的生存方式呢?我觉得这是个进化的时间问题。从孔夫子到现在不过才两千多年,人类从事教育和被教育活动的历史仅仅以千年计,这段时间在进化的长河中太短,还不足以导致那么大的遗传变异。

因此,我们现在对走神现象可以做的是理解它,进而控制或引导它,趋其利,避其害,以求改善我们的心理感受和生活质量。

参考阅读:

[1]          Smallwood,J., & Schooler, J. W. (2006). The restless mind. PsychologicalBulletin, 132(6), 946–958.

[2]          McVay, J.C., & Kane, M. J. (2010). Does mind wandering reflect executive function orexecutive failure? Comment on Smallwood and Schooler (2006) and Watkins (2008).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2), 188–207.

[3]           & 曹贵康,走神的理论假设、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4, Vol. 22, No. 9, 1435–1445

[4]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59583-826715.html

上一篇:漫谈棋枰对弈中的心理学
下一篇:大脑中的默认网路“默认”了什么?
收藏 IP: 64.198.156.*| 热度|

6 李健 戴德昌 李桂顺 李宏翰 zhngshai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