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世博零碳馆冒险记

已有 4843 次阅读 2010-5-28 17:23 |个人分类: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博会, 低碳

 
 
尽管上海世博会开幕以后,我曾多次往返这个中国的商业之都,但是直到前两天才有机会进入世博园区,第一个活动地点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
 
零碳馆恐怕是世博会中最有名的展馆之一了。它今后将保留下来成为世博会永久建筑之一,成为未来城市节能减排的启示。零碳馆是中国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它是在第一代零碳建筑——英国的贝丁顿社区基础上的升级版,大量采用了英国技术,比如零碳馆的空调系统是由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源热能等联合驱动;房顶上的20多个风帽可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利用剩饭剩菜等生物质能产生电能和热能。
 
但可能是因为长期跟二氧化碳“打交道”,我更加注重整个建设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于是问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建筑由于构造复杂,建设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通过场馆运转抵消吗?”我没有得到答案,解说人员好像觉得我的问题很奇怪。
 
在零碳馆二层展示了24件从伦敦空运来的创意设计,24个大皮箱,里面的奇思巧器主要应用废旧循环物资制造,既突出了英国创意,又显示出中英两国的频繁交往。在这里,我也问了一个问题:“将这24件展示品从伦敦空运过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怎么办?”
 
解说人员对这个问题也觉得难以回答。
 
实际上,很多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活动,其组织者往往飞机往返,有时候更是为了增强效果而在活动环节进行大量布置、宣传和推广工作,仅仅靠使用环保材料并不能抵消这些活动的碳排放。但实际上,这些环节的碳消耗完全可以通过减少与活动相关的旅行和组织工作来降低,这往往比较容易实现。
 
而在另一方面,尽管诸如零碳馆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降低排放,但是这些技术往往成本高昂,短期之内难以应用。仅以零碳馆外墙增加热吸收的纳米涂层而论,其成本就足以让民用建筑应用望而却步。
 
我们可以将零碳馆这类低碳展示设施称之为一场“冒险”,因为它们给人的感觉总是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实现的行为方式的减碳节碳,却常常被忽视在各种细节中。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家能迅速提高觉悟,能迅速地自觉放弃生活中的高碳行为,即便对于推广低碳应用的各类专业人士也是如此。
 
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先从那些比较容易实行的活动着手。比如增加非工业用燃油价格,使之不仅仅反应炼油环节的成本,也能逐渐促进人们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同样,增加高耗电民居的用电价格,让高收入者(通常耗电更多)为能源支付更多成本,这也是节能减碳的题中之意。
 
而通过在应用环节上逐渐推广这些减碳的制度措施,特别是通过提高对有车有大房子(从而能耗更高)的高收入者的收费,也将促进这些人对较高成本的低碳技术的需求。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低碳发展的美好前景,足以让我们有勇气走出第一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5876-329720.html

上一篇:听众招募:陆佑楣院士北大开讲“水能利用与中国的低碳之路”
下一篇:从地方负债到免疫接种
收藏 IP: .*| 热度|

1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