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awn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dawning

博文

不戴泳镜游泳与鲁棒性 精选

已有 11522 次阅读 2018-9-15 15:18 |个人分类:成长心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游泳, 鲁棒性

 

两年前的暑假,我在怀化转车去成都,在C兄那里停留了一天。当时天气炎热,C兄提议去郊区的腾古远水库游泳,我非常赞同。可是我没带游泳装备,最关键的是没带泳镜。自从读大学起,游泳时都是装备齐全的,泳裤、泳镜、泳帽一个不少。如果没有泳镜,还真不知怎么游了。当时如果去买泳镜,还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而且会耽误时间,C兄便帮我在他隔壁哥们那边借了一副。

最近,在租住的公寓楼下有一个配套的小泳池,我经常去游。游着游着就想起了两年前那件借泳镜的事。心里头又来了一个问号,我如果不戴泳镜,还能游泳吗?这看似是个傻问题。既然会游泳了,不戴泳镜又何访。之所以有这个问号,是由于我游泳时已经习惯了在水下换气,这时候如果戴着泳镜,即使在水下也可以睁着眼睛。而如果我不戴泳镜,依旧按照已经习惯了的方式游泳则要么不能睁开眼睛,看不到东西;要么眼睛进水,引起眼睛不适。总之,如果不戴泳镜,按照我已习惯的方式游泳是不方便的。

我又想到了小时候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的场景,那时哪有什么游泳装备?个个小伙伴都游得很开心,虽然泳姿是野路子,不如现在的正规,但好歹不需要依赖任何装备就能游。记忆中有一副毛主席游长江的画面,画面上他老人家也没戴泳镜,不也游得好好的?如果哪天真来洪水了,难道我还要先去找副泳镜才能游吗?想到这些,我觉得该试着摘掉泳镜游泳了。为了能看见周围物体,又不让眼睛进水,我选择了让头始终露出水面,在水面上换气的方式。刚开始这样游的时候还挺费力的,也呛了几口水。这样游过几次之后,就熟练了,也轻松了。虽然效率比不上戴着泳镜游标准泳姿,但这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小啊。换句话说,不需要戴泳镜的游泳方式比标准的全副装备的游泳方式的环境适应性更好。

信息科学中的“鲁棒性”可以用来形容这两种游泳方式的不同。在维基百科上,对计算机科学中的鲁棒性的定义如下:“In computer science, robustness is the ability of a computer system to cope with errors during execution and cope with erroneous input.”即:计算机科学中,鲁棒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处理错误和错误的输入的能力。还是以上述两种游泳方式为例来说明鲁棒性,如果有两个人,其中A在不戴泳镜和戴泳镜两种条件下都能游泳, B只有在戴了泳镜时才能游泳。那么在标准的游泳比赛上(要戴泳镜),两人都可以参加。但是,当情况发生变化时,比如规定参加比赛者不许戴泳镜,这时B就不能参加了。这个例子中,A, B对正确的输入指令(戴泳镜的标准游泳)都可以应付,但B对异常的输入指令(不戴泳镜游泳)则无法处理,而A可以处理。可见A的鲁棒性更好。

编过程序的人都对鲁棒性有切身体会,鲁棒性好的程序对一些异常情况都能较好处理,整体上可靠性更高,而鲁棒性差的程序则经常出问题甚至崩溃。鲁棒性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看高水平的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时,冠军通常都有一个共性:失误较少,而且在出现失误时能很快调整过来。这其实是鲁棒性好的一种表现。再比如,在篮球比赛中,普通球员投进一个时,我们不会说他水平高,因为他很难再进一个。相反,顶级球员即使在有多人干扰的情况下也能接二连三的进球。这就是鲁棒性高低的区别。

作为高校师生,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鲁棒性。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后,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很多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产生了依赖。如果突然没有了多媒体,估计有不少老师不知如何上课了。也常听学生讲“我必须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学习”。这其实也是鲁棒性不好的表现。

如何提高鲁棒性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到的是要多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使自己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结果。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中肯定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给出更多的建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39267-1134960.html

上一篇:美国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年会与研讨会
下一篇:中国人英语不好,要少录用他们的文章吗?
收藏 IP: 128.114.69.*| 热度|

18 杨正瓴 武夷山 梁洪泽 秦耿 雷宏江 陈楷翰 陈明义 逄焕东 黄永义 张云 郑永军 郭景涛 罗春元 柳林涛 苏德辰 chenhuansheng shenlu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