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ong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ongsheng

博文

如何写好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结论 精选

已有 25470 次阅读 2020-1-15 11: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写作, 摘要, 结论

序:最近在修改学生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结论认识不清,修改过程就是一片红色了。当仅修改一篇论文时,可能对导师也不算什么,但年复一年就可能很烦,故而撰写此文,以为研究生培训之用。


摘要和结论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导师通过论文的摘要、总结和行文格式的规范化,辅之以参考文献新旧程度,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学生接受科研训练的程度,也包括评价学位论文质量好坏。摘要和结论是学生研究成果的高度凝练,必须重视。

学位论文(含期刊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表达,是学者们交流的直接媒介,就如工程师们的设计图纸,所以反复强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为过,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不再重复。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精细化的工作,就是不断的探究和挖掘事物背后的“东西”,需要大脑不断运转,也是常说的“脑袋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吃饭的!”。初学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什么属于摘要?什么属于结论?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往往分不清楚,两部分只好互相copy了之,出现很大的重复性。这很不好,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对摘要和结论这两个概念还很模糊。

回到科学研究的精细化要求上来,从现行国家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和“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7713.3-2014)”探究一下摘要和结论这两个基本概念。以下文字源于上述两部规范,二者论述是一致的。

摘要:对学位论文总体内容的简要陈述,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是一篇独立和完整的短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位论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摘要应尽量避免采用图、表、化学结构式,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等。

在摘要的后面通常需要附上3至6个左右的关键词,可以考虑从研究对象、对象属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核心认识和辅助认知(或辅助研究手段)等方面确定。一般来说,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是要讲给我们听的“最简单“”科研故事。

结论:学位论文最终的、总体的认识,应该包括论文的核心观点。结论不是正文中各章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部分可以描述正文中主要研究工作和发现,可很简要的评价研究发现的作用、影响等。结论应客观、准确、精炼,如果不能得出结论,应进行必要的讨论。在建议部分可交代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工作设想。

当指导学生学位论文写作时,摘要宜强调围绕“创新点”来组织,如先用两三句话交代论文的具体研究背景,后两三句话点出科学问题及研究目的,就构成了摘要的第一段。随后则分层次给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程度及核心认知,要有量化的东西。简单总结就是摘要需要以最简明和最客观方式交代清楚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可不拘泥于正文的组织逻辑。结论可强调科研工作的过程性总结及精准描述,进而给出科研全过程中的各个发现,总的来说会与正文的逻辑顺序一致。因为中文学位论文有时需要“拽”点,总是怕别人不知道研究问题的重要价值,很多情况会在结论的最开头点上一笔选题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其实还是国人科研自信心不足的表现,直接说研究了什么其实就很好!!!

最初进行科技写作,往往从模仿开始,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当然象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超级大牛”可能例外。科技创新的难度也在于此,模仿模仿着就会变得“顺手”及进入个人的舒适区,就不会有大的创造力了。所以我非常强调模仿后面的独立思考力,或者说是国外学者强调的批判力。我这个人不好,总是批评一些人的工作,对学生们也缺少表扬,将科研带到了生活。回到正题,我最初也不是很清楚摘要和结论的区别,就是大量看前辈们(研究者)的论文,体会他们的写作思路。科技写作没有别的窍门,就是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写作!!!

给各位同学汇总了课题组最近毕业的6位博士研究生和5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结论,博士论文还给出了创新点,仅按照毕业先后排列,没有任何择优的成份。供大家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学习及参考。(注:网友可在CNKI学位论文下载,导师:王东升,单位:大连 or 河北)

 最后再简单提提英文摘要,我这里的硕士/博士生英语能力不是很强,多数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因此在英文摘要撰写时,尽量要用短句子,重复和单调一点没有关系,只要符合基本的语法就可以。我还强调两点:一是专业术语一定要准确,多看看英文参考文献这个可以做到;二是不要用“有道”什么的翻译工具,学生拿机器翻译的英文要求老师来修改,是对老师工作的极大不尊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36193-1214341.html

上一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应该缓行
下一篇:愚人谈科研长期成长
收藏 IP: 111.33.20.*| 热度|

14 王从彦 黄永义 白成英 郑永军 王林平 孙颉 郁志勇 陈波 吴斌 郭战胜 刘忠波 王羽青 王永强 Jasio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